工部尚书马由桂,的确有要做的事情,趁着吏部内卷开始后,其就一直在整理,有关辽东镇大捷的相应抚恤、犒赏一事。
不管大明内部经历怎样的事情,在外部都必须要树立强军,以此来震慑觊觎辽东前线的建奴势力。
想要确保此事,那参与战事的边军将士,在战场上所立功勋,就必须要得到相应的赏赐。
一个国家想要变得强盛起来,不仅要在文治上有所发展,在军武上同样也要发展,文武兼备,才是大国该做之事。
大明能从原先孱弱不堪的状态,逐步回血走到今日的地步,那靠的就是地方工业有所发展,大明军队有所改变。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明对外的重心就是辽东,一日不将建奴从辽东驱逐出去,就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屏障闭环。
所以工部尚书马由桂,要通过自己的坚持,让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大明边军,获得本就该属于他们的赏赐。
早朝。
黄极殿。
工部尚书马由桂,无视殿内东林党人,缓步从朝班中走出,道:“启禀陛下,此前辽东镇大捷,我大明边军所斩获的功勋,皆已整理出来。”
“现在我大明对建奴一事,还需长期保持,所以万不能冷落这些,在前线为我大明社稷,抛头颅洒热血的儿郎。”
“臣在此恳请陛下,能对此次斩获功勋的大明边军给予抚恤、赏赐,以让他们感受到皇恩浩荡。”
言罢,便拿出准备好的奏疏,双手递上。
原本寂静的朝班之中,此时陷入到议论之下,尤其是那帮东林党人,一个个都变得聒噪起来。
如果说屯驻辽东前线的大明边军,是归属于他们东林党一系的,那无论怎么封赏,那都是应该的,而且他们还能从中大捞一笔。
可现实是这大明边军,是工业派的坚定拥趸,工部尚书马由桂,所提出的那些封赏,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更别提从中大捞一笔了。
天子接过大太监方正化转递的奏疏,认真翻阅起来,对那些晋升官位的部分,天子根本就没有细看,主要是看向抚恤、犒赏要耗费多少银子。
当看到抚恤、犒赏的部分,需要调拨三百一十万两时,直接就说道:“抚恤、犒赏的银饷,只需调拨三百一十万两,朕允了。”
“朕不能让这些为我大明社稷,抛头颅洒热血的健儿,觉得朝廷不重视他们,因此导致心寒。”
“户部尚书,此事你抓紧来办,与兵部做好洽谈,尽快将抚恤、犒赏的银饷,调拨到大明边军麾下。”
户部尚书黄宗羲走出朝班道:“臣领旨。”
嚯。
什么叫只需三百一十万两啊。
朝班中的东林党人,在听到这里的时候,那一个个吐槽起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不过他们心中也清楚,不久前吏部掀起的风波,使得国库斩获一千五百余万两的银饷,所以也难怪天子有这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