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一出生便不平等。
这是从孟云上高中时开始体会到的。
她来自一个偏远地区的小村庄,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惠泽,她的家乡在近十几年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基础教育事业较过去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仅每年都有来村里支教的大学生,村庄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筹款,建设了更多的中学校区。
但是,仍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读高中,更别提上大学。对女孩子来说,尤为如此。
孟云不漂亮,但也不算丑,她的家不是贫困到无可救药,也没有多富裕——在她的家乡至少如此。
村里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虽然获得一定发展,但人们的观念想要更新突破,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在孟云的家乡,大部分女孩子的教育水平仍旧止步于初中。大部分家庭认为再继续读下去对女孩子来说意义并不大,只不过徒增花费。由于教育资源仍旧存在很大的不平均,这里的师资水平仍旧比不上城镇,和大城市更是相去甚远,因而只有极少部分人可以被大学录取,被重点大学录取的人数更是微乎其微。何况,即便被录取,也未必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供应。大学一年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学费,对于这个村庄的大部分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有一些家庭省吃俭用,父母皆在外拼命打工,家中只余70以上的老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年到头奋力劳作,逢年过节均不回家,只为了给孩子积攒下那对他们而言数字庞大的学费。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无形中发挥着强烈的作用,当家里同时有男孩、女孩时,大部分家庭经过考量,决定让女孩放弃学业,提早工作为男孩赚取学费。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非短短数年就可改变。即便随着经济发展,有些家庭渐渐意识到重男轻女的错误,但在仍旧沉重的经济压力下,经年累月积累的价值观仍旧在关键抉择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能读高中的女孩子很少,孟云就是其中一个,她的同班同学大多是男孩子。她在初中时成绩便位列全校第一,高中仍旧如此,老师们都看好她,相信她能够被重点大学录取。
孟云的成绩实在是太突出,太优异,也许正是看到了她在学习上的潜力,在孟云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的情况下,在供弟弟读书的同时,孟云的父母仍旧呕心沥血地打工赚钱,要孟云就读高中,以期将来升入大学。在孟云身上背负的不仅是父母和学校老师,乃至全村人强烈的期望,更有家庭为她付出的太多,太多的辛苦汗水。
她不能输,不能失败,一次都不能。
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着全校第一的辉煌成绩,最终升入广海市重点大学——广海文化大学。
然而,孟云原本想要报考该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对外汉语专业,却以几分之差落空。不过,这对于她的家乡而言,仍旧是了不得的成绩,录取结果出来后,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向孟云家恭贺道喜,孟云的父母也特地从外地打工地点赶回来,竟摆了三桌酒席宴请村里的乡亲们。全村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孟云的父母脸上流露出无限骄傲的神情,所有人都向孟云竖起大拇指,所有的孩子都把孟云当作学习的榜样。
然而,与此同时,孟云班上却有另外一位男生,因为无法申请到助学贷款而与大学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