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诏书是以通用的形式传往成都和涪城,所以钟会手中拿到的诏书,也是全文刊录了诏书的所有内容,钟会看完了之后怒不可遏,他顿感朝廷对自己不公平。
又或者说,司马昭对自己不公平。
此时姜维一眼就看出了钟会心中所想,这也正是他投靠钟会的最大诱因所在,于是他趁此机会对钟会说道:
“末将早年就曾经听闻,打从淮南平定诸葛瞻之乱开始您就为司马昭出了很多计谋,而且这些计谋从未有过失误,司马氏之所以能够昌盛如此,司马昭能够登上晋公的宝座,没有您是绝对做不到的。如今蜀国已经平定,您的威望和德行传名于天下,百姓都称颂您的功绩,司马昭难免会认为您功高盖主,自古以来兔死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文种和韩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恐怕将军难以安然得归,何不效仿范蠡和张良交出手中的权力远避是非,保全自己的功名和性命呢?”
姜维的话极为精准的切中了钟会心中的要害,但是他此刻的他对形势还没有悲观到姜维所说的严重程度:
“伯约过虑了,更何况我现在也无法离开。”
此话一出,姜维立刻就捕捉到了钟会不愿意放弃手中权力的想法,这正中了他的下怀,于是他继续对钟会说道:
“其实以您的能力,再加上您手中握有二十万精兵的实力,很多事都可以做得到...”
这句话姜维说得十分隐晦,但是却直接勾起了隐藏在钟会心中那深埋多年的欲望之火,而且这股火焰已经越烧越旺...
恰逢此时,司马静从洛阳给他送来的密信,也加重了钟会的信心。
考虑到自己如果要走极端的话,熟悉蜀中的姜维是自己不可缺少的助力,所以至此往后钟会对姜维的拉拢就加大了力度,几乎到了出则同车、坐则同席的地步。
不久,朝廷的诏书也送到了邓艾的手中。
与诏书一并到达的,还有贾充写给邓艾的一封私人书信。
与钟会相反的是,邓艾对于诏书之中有关于自己大段文字的赞美和封赏并不在意,而恰恰对贾充的这封书信感到忧心忡忡。
他握着贾充的书信走在书房之内的塌上,久久都没有动一下。
这时,门外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
“都督,末将师纂求见。”
没想到师纂会来见自己,邓艾将写有书信的简牍卷好放在了案面上,然后对着门口方向说道:
“进来吧。”
得到允许的师纂推门而入又反身将门关上,然后走到了邓艾的面前。
跟随邓艾身边多年的他,一眼就看出了他在为什么事而烦忧,他又看到案面上那卷简牍,于是在将粮饷册上交邓艾后问道:
“将军似乎有心事。”
邓艾考虑到简牍内容的严重性,本来是不想和外人说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却将简牍直接推到了师纂的面前,什么话也没有说。
师纂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伸手将简牍拿了起来,等展开之后发现是贾充写给邓艾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步兵校尉阮籍已经写下了劝进表,提倡司马昭应当得晋王爵位,而邓艾是司马家臣之中地位最为崇高的人,贾充希望邓艾第一个签下劝进表。
简牍之下还附有一份绢帛,而这份绢帛之上就是阮籍亲笔写下的劝进表全文,下面还有很多人的签名,包括司马伷、司马亮、司马干、司马骏以及司马伦等司马家族人的签名,以及王浑、王濬、羊祜、山涛等人的族外之人签名。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签名位置的右上角空了一个位置。
师纂很清楚,这个首位之处,就是特意给邓艾留的。
看着师纂的表情,邓艾认定他已经得悉一切,于是便开口说道:
“表面上晋公和这件事没有任何关系,可是我很清楚,阮籍是被逼的,贾充也是晋公授意的,否则没有他的默认,以贾充的性格是不敢做出这么大的事情来的...”
看着邓艾凝视自己的目光,师纂不知为何心里开始显得有些慌张,而邓艾随即轻轻笑道:
“你留在我身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我的一举一动汇报给晋公,这一点早就知道了。”
邓艾的话证实了师纂心中的猜测,这让师纂更加慌张,他连忙跪在地上拱手向邓艾请罪。
而邓艾却并没有责备师纂的意思:
“你起来吧。”
说罢邓艾站起身,走到了师纂的左侧几乎水皮的位置停下来的脚步,目光直视前方:
“他这么做我一点都不感到惊讶,或者说他已经真正像他父兄那般,成为一个善用权谋的主公了。你听命于他也是理所当然,不必对我感到愧疚。”
既然邓艾已经把话挑明,师纂反而觉得自己可以将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了:
“都督,其实晋公要的很简单,就是您对他无条件的顺从,如今这也是他给您的机会,只要您在劝进表的首位签上自己的名字,那么必然会赢得晋公对您的信任!”
对此邓艾惨然一笑:
“我邓艾深受太傅知遇提携之恩,又蒙已故长平候和晋公重用,司马家的兴衰已经成为了我邓艾的全部,所以,我只会做真正有利于司马家的事情。”
表面上看,邓艾似乎对联署签名之事并没有太大的反感,师纂心中的石头总算是放下了。
很快,邓艾就将劝进表和自己的亲笔书信飞鸽传往洛阳。
贾充将书信和劝进表一并送到了司马昭的案前。
看着尚未打开的劝进表,司马昭面无表情的伸手将其展开,结果发现上面首位之处仍旧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说邓艾将根本没有签字的劝进表原样送了回来。
觉察到司马昭表情有些不对劲的贾充,微微上前凑近一看,发现了邓艾没有签字,顿时大惊,他很清楚邓艾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看来征西将军不赞成晋公您授王爵...”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贾充一直在观察着司马昭的神情,试图从他的脸上捕捉到一些信息,可是司马昭却微微扬起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然后再度将邓艾的书信展开。
书信上所写的,是邓艾在蜀国消灭之后如何对付吴国的具体策略,原文大意是:
兵家讲究先树立声威,尔后才真正以实力进攻。今凭借平定西蜀的声威,乘势伐吴,正是席卷天下的有利时机。但是大举用兵之后,将士都已感到十分疲劳,不能轻易动兵,暂且缓缓再说,先留陇右兵二万人,巴蜀兵二万人,煮盐炼铁,为军事和农业作准备,同时建造船只,事先准备日后沿江讨伐东吴的事宜。做完此事后,布告天下,让东吴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局势,明白利害关系,东吴一定归顺。这样,就不用征讨而可以平定东吴了。而今当厚待刘禅,以便招致吴景帝孙休归顺;安抚士卒平民用来招致远方的人。如果将刘禅送到京城,东吴的人认为这是软禁流放,这对于劝他们归附之事实在不利。应当暂且留下刘禅,等待明年秋冬,到时东吴也完全可以平定了。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赐给他资财,派人服侍,让他享受。郡内有董卓坞作为他的宫室。封赐他的儿子为公侯,分郡中一县为食邑,用以显示归顺朝廷所获得的恩宠。设置广陵、城阳为王国,以待吴主孙休投降。那样,东吴就会畏惧威德,望风归顺了。
事实上这个宏观策略是邓艾和司马攸共同讨论的结晶,邓艾也在书信之中夸赞了司马攸的才华和远见卓识。
尽管这些策略对于当时的时势来说非常好,可司马昭的脸上却丝毫不见半点喜悦之色。
他只淡淡对贾充说了这样一句话:
“看来人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尤其是邓艾这样的人...”
贾充也感觉到了司马昭的用心,于是凑近问道:
“晋公,那我们接下来...”
司马昭微微闭上了双眼,他看了看书案左上角早就写好的书信,他一直在犹豫这封书信要不要发出去,因为他很清楚,一旦这封书信发了出去,一切就不可再挽回了。
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于是他还是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将书信拿了起来递给了贾充:
“只能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下去了,把这封书信派人送给卫瓘,虽然有他在我们几乎不用担心,但是保险起见,你还是手握我的兵符,即刻秘密动身赶赴汉中。”
贾充拱手领命:
“遵命,下臣现在就动身...”
等到贾充走了之后,司马昭再度仰头看向了墙壁上所悬挂着的司马懿画像:
“既然邓艾做出了选择,那我也得做出决断才对...”
在姜维的怂恿之下,钟会一直在寻找如何置邓艾于死地的方法。
终于,他发现邓艾和司马昭之间一直有飞鸽传书的联系,于是他在成都到洛阳之间的空中线路之上捕捉信鸽,一旦发现就将其击落,但是绝不能弄伤弄死,所以弓箭手在发现邓艾的信鸽之后,利用箭头绑上棉花包的羽箭将其射落。
随后,钟会将邓艾原本的书信烧毁,利用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以假乱真的模仿能力,以邓艾的身份用狂妄的口吻向司马昭炫耀自己的功绩,还以要求的口气让司马昭任命自己为益州刺史,都督益州诸军事。
之后,钟会为了加重邓艾居功自傲、意图谋反的罪行坐视,他特地将自己伪造的邓艾书信展示给卫瓘和胡烈等人看,让他们与自己一道上奏朝廷,治邓艾谋反的罪名。
卫瓘和胡烈对此没有表示异议,于是和钟会一起联名上疏。
书信传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只不过付诸一笑。
几乎在钟会等人的书信到达洛阳之时,司马静就亲自来到了晋公府,向司马昭检举邓艾利用司马凡在洛阳秘密联络朝中一些官员,密谋暗杀司马昭来造成动乱,然后再起兵割据益州自立,最后大举西进打到洛阳,自立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