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情亦多种,非杂以政与其不清也,姬宫涅与褒姒之情,虽不尽是爱情,可谁能清说之间,二人间何!——华夏鼎世
在姬静大杀四方的时候,其实也预示着很多的事情都有了定性。那些被杀但没有被灭的人们,心中充满着对周世的戾气,充斥了对人性的扭曲。而这些仇恨在姬静的世代里没什么,毕竟不敢,但在姬静孩子的身上则有了关注点。
姬静的孩子有不少,但让姬静能刮目相看的还是姬宫湦。因为姬宫湦从小就很有情,也很勤勉,同时母亲姜后还是现任齐国君主吕寿的妹妹。有这样一层外戚关系,加上齐国这么些年来做出的贡献已经自身的强大,姬静怎么看儿子姬宫涅怎么舒服。
“鲁国那边的破事还真不少,连传承的问题都得咱们掺和。”姬静在大杀四方之后习惯了诸侯王们给自己汇报工作,但也架不住像鲁国这样,连传承继任的事情都要征求一下意见。
鲁国的国情有些复杂,因为身靠齐国总是受齐国的‘压迫’,发展经济是一直都发展不起来。其内部因为尊崇复杂的礼仪,渐渐的失去了活力,使得内部死气沉沉,很多人觉得唯有争夺权力才有那么一点点意思。
现任鲁国的君主是姬敖,两位公子姬括和姬戏都曾跟着姬敖来过镐京,见过姬静。本来按照姬敖的意思,是姬括更加适合继任君主。但按照姬静的意思,姬戏更适合。
虽然君王参与诸侯国的内政也算是正常的事情,但对于诸侯王继任人的事情,姬静还是第一个主动参与的。所以没有办法,在君王姬静的帮助下,姬括失去了鲁国君主的位置,从而让姬戏成功的当上了这鲁国万人之上的君主。
在得到姬戏继位的时候,身为姬静大夫的樊仲甫前来劝告:“废长子立小儿子,不合乎礼;不合乎礼,必然触犯君王的命令;触犯君王的命令,一定会杀他;之所以发布命令不能不合乎礼。命令不能施行,政治就没有权柄;实际运行命令而不合乎礼,人民将背弃君主。以下事上,以少事长,这是合于礼仪的做法。”
在大夫樊仲甫这苦口婆心的话语结束后,姬静只是把鲁国新任君主姬戏的感谢信递过来了而已。
大夫樊仲甫看后,气愤的说道:“君王,您这是教民犯上,今后如果诸侯王都这么来做事,那不就彻底乱了吗?”
姬静嘿嘿一笑,貌似胸有成竹一样:“乱?我就是要让鲁国乱!”
姬静有姬静的想法,因为诸侯国如果都乱了,那么正好姬静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做事。而要想要诸侯国乱,除了需要一个触碰不到自己利益,但又有些影响力,像导火索般的诸侯国外,还得让这个导火索,有燃爆整个华夏周世的可能。
大夫樊仲甫当然不懂这些,镐京里的人,包括远方的鲁国百姓,自然更是不知道了。从这件事开始,别说姬静了,就连镐京传出来的命令让各方人士心存反感。
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包括姬静在大杀四方之后,老一辈那共和世代里的元老纷纷离开镐京。有的甚至直接离开了人世,搞得姬静的政策绝大部分人无法参透,所以对姬静是越来越疏远。
姬静没看出的,所以在干涉鲁政,是姬戏击败姬括成为君主后,又搞出来了很多的事情。其中尤其是在籍礼这件事情上,让世人心中充满了怨言......
籍礼是天子亲自耕种田地的仪式,是华夏农耕的一种特殊祭祀仪式。在春耕和秋收等能让人活下去的重大节日来临的时候,不管谁在位,都要参加这样的仪式。
周世和夏世和商世虽然在制度上有一定的不同,但作为华夏最高的统治者,是必须站出来的。就连夏世的后裔和寒浞篡位的时候,也期待着每年的籍礼,从而能显示出自己的权力。
姬静并不是没有参加籍礼,而是在一次很多年前的一次战争中,失去了若干自己能够指挥动的南国之师时,所以急需补充兵员。
在补充兵员的事情上,姬静和当时的一些共和世代的元老以及大臣们产生了分歧。在元老们的想法中,补充兵员的事情不应该有君王亲自参与。其中尤是以大臣樊仲甫最为激烈,说什么君王得有君王负责的事情,各个司有各个司的职责。对于人口普查这种事情,根本不需要君王亲自来做,直接询问百官就可以。
但是最终姬静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亲力亲为’,就在太原这个地方,来了次人口普查。
这样在太原这边的诸侯王们很不舒服,毕竟自己常年打点镐京的大小官员,就是为了帮忙隐瞒一下自己诸侯国的一些情况。比如实际人口,比如其拥有的财富,包括军事,基本除了鲁国外,都比原先爵位上该有的要富裕的多。
这样的事情本来君王是应该理解的,但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了,就得把这层水给吸干,看看到底没水后的太原,是个什么样的。
结果很显然,不管是常住人口还是往来人口,包括本应该处置的犯罪之人,都和报上来的人数不一样。虽然在当时姬静没说什么,但凭着大杀四方的人生态度,诸侯王也好,镐京负责的官员也好,包括其地的百姓,怎么可能一点想法都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