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曰:“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击、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
鬼谷子认为,一个高明的人,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中,应及时抓住事物转化的时机,去调整或执行自己的计划。
第六计一言兴邦
鬼谷子曰:“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世人说话随口而发,一言错出,遗祸无穷。而有智慧人,沉默寡言,言多必失,慎言才能转危为安,后发制人。
第七计众不敌寡
鬼谷子曰:“将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一个人,一旦他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即使一时拥有强大的势力,也必然会失败;一个人,如果能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那么,即使目前势单力薄,也能以少胜多。
......
黄月英听完,欣喜地说:“夫君你真是举一反三!把十四篇《鬼谷子》变化出七十二计!前无古人!从明天开始,我有新的东西教你。”
诸葛亮大喜,举杯要敬黄月英。
黄月英面前有斟好的酒,却滴酒不沾。
诸葛亮诧异地问:“夫人,这不是烈酒,但饮无妨!”
黄月英羞红了脸,低头道:“我有喜了,不能喝酒。”
诸葛亮大喜,连忙把黄月英面前的酒杯拿过来,一饮而尽!
晚上就寝,诸葛亮抱起床上的被子就往外走。黄月英笑道:“你到哪里去?”
诸葛亮说:“我到客房去睡,一是多读些书,二是让你清静,对孩子有利。”
黄月英抿嘴一笑,没说什么。
第二天,黄月英命丫鬟小茜搬来一个木箱,当着诸葛亮的面打开,里面是一叠叠地图。
诸葛亮诧异地问:“我又不出门,你要我学这些地图吗?”
黄月英正色道:“相公你志在千里,怎能不知各地的山川形势?将来你带兵打仗,不熟悉地理,怎么杀敌?这木箱中,装的是天下九州堪舆地图,山川河流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你要多多研究,烂熟于胸,将来征战天下,才会胸有成竹!”
诸葛亮恍然大悟,认真地研究地图,谙熟于胸。黄月英不时在旁边指点,各地的山川形势,哪里可以屯兵,哪里可以设伏,哪里可以储粮,诸葛亮受益匪浅!
诸葛亮本来是灵珠子投胎,还具有九窍玲珑心,聪颖异常,一点就透,往往还能举一反三,说出连黄月英都没想到的见解!
黄月英非常欣喜,暗中告诉了父亲黄承彦!
黄承彦也非常高兴,自己没有看错人,选择了一个佳婿!
谁知道乐极生悲,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本来病情已好转,一日偶感风寒,一病不起,竟然奄奄一息!
诸葛亮慌了手脚,请医延治无效,请来岳父黄承彦和师父水镜先生商量。
二人都懂医理,看了诸葛玄后都摇头叹息,认为无治,要诸葛亮准备后事。
诸葛亮自幼丧失父母,全靠叔父拉扯大,和叔父感情非常深厚,一听无治,痛哭失声,十分哀痛!
弟弟诸葛恪也十分悲伤,泣不成声!
黄承彦和水镜先生所料果然不错,没过三日,诸葛玄一命呜呼!
诸葛亮大恸,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黄承彦劝诸葛亮节哀顺变,赶紧筹办丧事!
诸葛亮擦去眼泪,和弟弟诸葛恪一起,购买物品,置办丧事。
又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丧,大哥诸葛瑾也从江东赶了回来。
之前诸葛亮成亲,也通知了大哥诸葛瑾,只是诸葛瑾忙于公务,无暇抽身,派人送来了贺礼,却没有回家!
诸葛瑾敦仁厚义,仪表堂堂又温文大方,当时东吴的人们都佩服他的高雅气质。孙权也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诸葛瑾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于是孙权的思想也往往得到开通,把诸葛瑾当成心腹之臣。
诸葛瑾一到家,首先关心叔父诸葛玄的棺椁,要求买一副上好的金丝楠木棺椁,装殓叔父。
这下诸葛亮犯了愁,金丝楠木棺椁非常珍贵,可遇不可求!如果派人去远方购买金丝楠木,时间上又来不及!
岳父黄承彦听说后,主动提出,把自己准备的寿材金丝楠木棺椁先给诸葛玄用,日后自己再重新置办。
诸葛亮感激非常,一再对黄承彦道谢!
诸葛瑾赶到家里,由于路途遥远,叔父诸葛玄已经入殓。
本来弟兄三人也无争执,诸葛瑾知道叔父没多少家产,家中现有的值钱东西都是弟媳黄月英的陪嫁,但是按照规矩,送葬的时候,应该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送葬。
偏偏诸葛玄最喜欢诸葛亮,临终时留下遗言,要诸葛亮打幡,就是高举着灵幡走在送葬队伍的第一个!
诸葛瑾坚持礼仪不可废,要按长幼有序的道理,由自己打幡!
三弟诸葛恪长期和二哥诸葛亮生活,自然向着诸葛亮。家中亲戚也认为,诸葛瑾长期在江东,难得回家一趟,未尽孝道;死者又留言,要诸葛亮打幡,理应由诸葛亮打幡!
诸葛瑾坚持不肯,非要由自己打幡,僵持不下!
诸葛亮笑道:“大哥,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就由你打幡便是,何必争执?”
诸葛瑾欣然同意,但是抬棺椁时,八个大汉用尽全身力气,却抬不动!
水镜先生笑道:“看来这样安排违逆了死者的意愿,何不换诸葛亮打幡试一试?”
诸葛瑾无奈,只得把幡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打着幡,棺椁一抬便起,这下大哥诸葛瑾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于是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送往十里之外已经买好的一块墓地。
哪知道走了没多远,到了一处田埂,遇到一队迎亲的队伍!
两支队伍迎头相遇,都不肯退让!
因为送亲的队伍,遇到死人本就晦气,自然不肯倒退,让死人先走!
而送葬的队伍,按照习俗也不应该回头!如果回头,意味着家中还要再死一个人,再次下葬!因此两支队伍相持不下!
诸葛瑾慌了手脚,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忙问诸葛亮怎么办?
诸葛亮沉吟了一会,说:“送亲的人,一般都赶时间,选好的吉时成亲,所以不能耽搁!当然我们送葬的,也要赶在吉时下葬!现在的问题在于,田埂狭窄,不能同时通过!不如我们把这片田的主人找来,请他带上木板,在田里铺出一条路来!压坏庄稼的损失,我们双方共同赔偿,多赔些银钱,田地的主人必然同意!”
诸葛瑾大喜,上去和对方商量,也欣然同意,于是按照诸葛亮的意见,找来田主,多赔银钱,另外铺出一条木板路,大家各走一边,双方皆大欢喜!
喜欢孤臣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孤臣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