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约(1 / 1)

米约(Darius Milhaud, 1892—1974)

法国作曲家。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城。从小就学习演奏小提琴。190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作曲,分别师从热达尔日、维多尔、丹第和杜卡。在求学期间,参加了许多音乐活动,熟悉了德彪西、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新作品。但他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萨蒂、沙勃里埃和罗塞尔。1917—1919年担任了法国驻巴西使团的秘书,与富有文学才华的大使保罗·克洛代尔成为好友,后者为米约的创作写了几部文学脚本。二三十年代主要活动于巴黎,成为“六人团”的重要成员。1940年移居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学院任教。1947年重返法国,执教于巴黎音乐学院,并继续在美国大学授课。

米约一生创作甚丰,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受人委托而写的,体裁种类繁多。20年代初的作品明显受到爵士乐和南美音乐的影响,例如舞剧《世界的创造》(1923)和管弦乐组曲《巴西的回忆》(1921)。家乡普罗旺斯的美丽风光和生活场景也在他的音乐中多次出现,如钢琴与乐队曲《艾克斯狂欢节》(1927)、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大型器乐作品有十二部交响曲和众多的协奏曲。属于舞台剧范畴的重要作品还有《克利斯托夫·哥伦布》(1928)、《奥菲欧的不幸》(1924)、《美狄亚》(1938)和《大卫》(1954)。

米约的创作很难划分一定的发展阶段,也不易归入某一个具体的“主义”或流派,而是广采博取,取精用宏,具有明朗、清新、简洁和抒情的特点。作为米约创作技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调性的运用,虽然他不是第一个使用这一技法的作曲家,但却是最先对多调性进行系统研究和予以一贯使用并不断将之发展的重要作曲家。发表于1949年的自传《没有音乐的笔记》,是研究其艺术生涯的重要文献。(孙国忠)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