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 > 卢托斯拉夫斯基

卢托斯拉夫斯基(1 / 1)

卢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

波兰作曲家。生于华沙。早年学习钢琴与小提琴,十五岁起从马里泽夫斯基学作曲,后来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主修钢琴与作曲,分别在1936年和1937年取得这两个专业的毕业文凭。另外,还在华沙大学选修过几个学期的数学课程。1932—1955年以钢琴演奏为主,1952年起作为一个指挥家在音乐会上演出自己的作品。从1965年起分别在欧美各地的大学、艺术研究所讲授作曲。1959—1965年担任过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的副主席。70年代初,被克里夫兰音乐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华沙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获得过多种奖励,包括两次波兰作曲家协会奖(1959、1973)、波兰政府的文化与艺术大奖(1962)、国际库谢维茨基奖(1964)、拉威尔奖(1971)和西贝柳斯奖(1973)等。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早期作品有《交响变奏曲》(1938)、《第一交响曲》(1947)、《弦乐序曲》(1949)和《小组曲》(1951)。问世于1954年的《乐队协奏曲》标志着作曲家创作成熟期的到来,并且开始受到国际乐坛的瞩目。相继问世的重要作品包括为纪念巴托克而作的《葬乐》(1958)、《威尼斯游戏》(1961)、《亨利·米肖诗三首》(1963)、《弦乐四重奏》(1964)、《第二交响曲》(1966—1967)、《乐队篇章》(1968)、《大提琴协奏曲》(1970)、为十三件弦乐器而作的《序曲与赋格》(1972)和《Mí-part》i(1976)。

从早期创作开始,卢托斯拉夫斯基就表现出对音乐逻辑的独特感悟,作品构思严谨、布局缜密,音乐的发展形式丰富多样,富于独特的逻辑。他对音色的变化也特别敏感,大部分作品中音色的表现意义格外突出。他善以各种“音响造型”来阐述意念与描述情境。有时还赋予乐曲以一种“开放形式”,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让演奏家们进行即性的自由发挥。但这种“开放形式”与通常的“偶然音乐”不同,其音乐思维的特征是以理性的控制为基础,将音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作交替进行,从而达到有意味的表现目的。卢托斯拉夫斯基的音乐既有抒情气息,又有充满矛盾冲突、紧张度强烈的戏剧性底蕴,富于艺术感染力。(孙国忠)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