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变奏曲(1 / 1)

乐队变奏曲(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管弦乐曲。写于1927—1928年,这是作曲家首次运用十二音作曲法创作的管弦乐曲。演奏需用一个庞大的管弦乐队,包括各类打击乐器及曼陀铃这样的色彩性乐器。但配器很少有浓重的音响,强调瞬息万变的色彩。作品由引子、主题、九个变奏和终曲构成。全部音乐都衍生于个基本的序列,每段变奏既有着独具的个性,又同基本主题形成紧密的联系。

引子:音乐开始于微妙的气氛之中,木管奏出一段起伏于b B—E即基本音列开头两个音之间的三连音型,竖琴在小提琴的颤音衬托下奏出的泛音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情境。然后,小提琴上的宽广旋律、长笛的不寻常吐奏、节拍的不断变化以及交错的节奏使音乐渐渐达到一个**。当音乐趋于平静时,长笛独奏出一个美妙的旋律,而在它下方则首次呈现了B—A—C—H(b B,A,C,B)主题,这一主题在终曲中将更为重要。接着,开始部分的起伏音型再次出现,引子的音乐结束于一个弦乐拨弦和弦之上。引子的音乐虽建立在基本音列之上,但这一基本音列在此尚未以单一声部的旋律形态出现。

主题:由大提琴奏出主题。最初的十二个音为基本音列,接着是十二个音在十度移调上转位的逆行,然后是十二个音作原音列的逆行,最后则是十二个音(小提琴奏出)作十度移调的转位。主题即由这一音列及三种变体形态构成。主题的节奏与引子的节奏形成明显的对比,较为规整,具有圆舞曲的特色。乐队伴奏部分的配器很稀疏,有意突出旋律声部的进行。

变奏一:中板,24小节,弱,如歌。主题由低音单簧管、大管和低音大管以一个直接的变体开始,很快由其他乐器续奏。围绕这一变体,各声部奏出一些轻快、摇曳的音型。通过一些节奏型的重叠,出现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这一变奏以同时运用各种移调法而产生的众多三度、六度和十度音程,形成了悦耳的音响效果。

变奏二:缓慢,24小节,极弱,亲切地。配器上运用十八件独奏乐器。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主题,然后双簧管在一拍之后以卡农形式进入。在各种不同的乐器之间还进行着另外一些卡农,而且这里的对位写法又形成与“变奏一”的另一对比。在临近这…变奏结束时,长号奏出了B—A—C—H主题。

变奏三:适中的,24小节,强。这是一段喧闹的、不断反复的变奏,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叠加于这个活跃音型之上的是一个有力的节奏音型。主旋律由两个圆号奏出,始终在中音区进行。这一主旋律有四个乐句,其间都用休止隔开,这时其他乐器继续作着有力的对答。

变奏四:圆舞曲速度,48小节,弱,优美地。这一变奏突出了优美动听的音色效果,十二件独奏乐器的配器极富魅力。不断变化的主旋律通过竖琴上闪烁的泛音、钢片琴和曼陀铃的点缀传递出来,作为伴奏的一些对比乐句则由长笛、大管与加了弱音器的中提琴奏出。

变奏五:蓬勃有力地,24小节,最强。与前一变奏形成强烈对比,音乐处于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高扬的旋律与一些互相抗衡的节奏型交织进行。由于众多声部的嘈杂音响,呈现于低音提琴上的主题几乎难以听见。

变奏六:行板,36小节,极弱,亲切地。主题在独奏大提琴上出现,音乐具有深沉、宁静的特色。长笛、英国管和大管又都从基本音列转位的移调中衍生出一些对比的旋律。

变奏七:缓慢,24小节,极弱。这是一段音响极为柔和、精致的“散文”式乐曲,力度控制在P—PPP之间。并不突出的主题在短笛和钟琴上进行。独奏小提琴不断重复着一个音型,大管则一直在高音区奏着装饰性的旋律。

变奏八:快速,24小节,强。低声部上进行着一个固定低音般的音型,上面的声部则是一个富于冲击力的节奏型。弦乐和高音木管不时地以一些不规则的装饰音群进入。在临结束时,由长笛、单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了主题。这一变奏的音乐以活泼的气氛和强劲的音响为特征。

变奏九:速度不变,24小节,弱。先由短笛吹奏主题,它是基本音列的原型,但新的节奏处理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下半段中,整个乐队都参与了对主题的新处理。

终曲:一个长大的尾声,共有212小节,分成几个明确的段落,其中始终贯穿着B—A—C—H主题。首先是长笛的吐奏和小提琴的颤音,令人回想起全曲的开端。接着出现一个美妙的核心乐段。然后是一个急速的快板,其间插入了六小节慢板。全曲在B—A—C—H主题的最后呈示中结束,最终的和弦包括了所有的十二个音。

这部作品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明显受到古典变奏思维的影响,音乐中所呈示出的B—A—C—H主题显然也表明了作曲家对古典音乐家巴赫的崇敬。(孙国忠)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