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 > 第二电影符号学

第二电影符号学(1 / 1)

第二电影符号学(Second Semiotics of Cinema)

70年代中期由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新电影理论,以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1977)一书的问世为形成的标志。第二电影符号学与电影符号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电影的重点从原来的静态结构、“陈述结果”,转向动态结构、“陈述过程”,即借助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作品中符号的产生与感知的过程。电影符号学以语言学概念为模式,第二电影符号学以精神分析学概念为模式。第二电影符号学力求克服前者的缺陷,从狭隘的符号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从外延的考察进入内涵的考察。第二电影符号学更注重电影一般机制的研究,如麦茨以弗洛依德和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解释电影的创作过程与观看过程的主体心理,强调无意识在构成情节、形成节奏和色彩时具有重要作用,指出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是一种“自我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观众看影片的欲望是一种“观淫癖”等等。显然,上述观点存在着片面和绝对化的缺陷。第二电影符号学在“本文读解”方面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个固定的结构模式,而强调新的符码、新的结构系统的创造。如莱蒙·贝卢尔对影片《群鸟》、《马尔尼》和《沉睡》的片断进行详尽研读的论文,就是这方面实践的代表。第二电影符号学将客观的符号结构与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是当代电影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丁罗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