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1 / 1)

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918—)

瑞典电影导演、舞台艺术家。早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艺术、文学和历史,同时积极参加戏剧活动。未及毕业就去南方哈辛堡市立剧院任导演。1942年,以编剧的身份进入电影界,此后一直是影、剧两栖的艺术家。作为电影导演的处女作是1945年拍摄的《危机》。此后的一些早期作品,如《开往印度的船》(1947)、《魔鬼的宠儿》(1948)、《黑暗中的音乐》(1948)、《渴》(1949)等,大都根据舞台剧改编,追求“银幕戏剧”的风格。进入50年代后,伯格曼的电影创作渐趋成熟。1955年拍摄的《夏夜的微笑》和1956年拍摄的《第七封印》连续两次获戛纳电影节大奖。从《野草莓》(1957)开始,伯格曼转向了探索内心现实的创作道路。其中包括60年代的“沉默三部曲”:《犹在镜中》(1960)、《冬日之光》(1961)、《沉默》(1962),以及《人》(一名《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面对面》(1976)等。70年代下半期开始,伯格曼又从内心探索回归到社会性题材和戏剧化电影的道路上来。1977年的《蛇蛋》表现了反法西斯的主题,1978年的《秋天奏鸣曲》则是他最富于舞台性的作品,通过富有戏剧冲突的故事,描写了艺术与家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1983年,伯格曼完成了他称为息影的告别之作《芬妮和亚历山大》。在这部影片中,他重现了一生中迷恋的事件和主题,集中了以往作品里的许多人物,构成一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戏剧。

伯格曼自编自导,拍摄影片近六十部,其中在国际上得大奖十余次,仅奥斯卡金像奖就赢得过四次。长期来,在他周围团结了一批艺术家,有摄影师古纳·费希尔、斯文·尼克维斯特,以及安德森、苏林、西多夫、布约斯特兰德等演员。

伯格曼的电影世界是非常个人化和主观化的,他是西方“作家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一般说来,伯格曼影片包含着复杂的哲学意蕴,通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其他人以及自我的冲突,表达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他的作品经常描写人的终极的孤独无援(《野草莓》),人际感情的不能沟通(《沉默》、《人》),以及只能听凭上帝的摆布而宗教同样不可信赖(《第七封印》、《犹在镜中》)。他的影片大多是他内在精神的自传,他感兴趣的主题总是人生的孤独和痛苦、生存与死亡,以及对上帝是否存在的疑问。这使他的影片中的人物脱离现实社会,远离时代与历史。他们往往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被宗教、死神或内心寂寞所折磨,所缠绕。伯格曼推崇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他的影片就是一种高度风格化的充满诗意的,“梦幻”。在意识流电影《野草莓》中,主人公的主观幻觉与现实生活相溶为一,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创造了奇特的心理复合时空。伯格曼擅长于象征、隐喻。《第七封印》从题目到总体结构都是以中世纪隐喻现代文明的;“野草莓”则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伯格曼的影片犹如现代哲理诗,但一般不流于沉闷和枯燥,他善于用戏剧性表现手法,优美的摄影和音乐般的结构节奏,显示电影真正的魅力,因而受到理论界和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然而,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又使他成为现代电影导演中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丁罗男、孟红梅)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