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格里叶(1 / 1)

罗布—格里叶(Alain Robbe-Grillet, 1921—)

法国电影编剧、导演。原为小说家,是法国“新小说”派的创始人。发表过《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等小说。1960年,他提出并开始实践“电影—小说”文体构想。先是和阿仑·雷乃在1961年合作拍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尔后便各自独立导片。从1963年导演《不凋的花》之后,开始成为很少几位以小说家身份兼任电影导演的艺术家。主要作品有《说谎的人》(1969)、《横跨欧洲快车》(1966)、《伊甸园和以后》(1970)等。电影理论论著有《写给新小说》、《自然·人道·悲剧》、《我的电影观念和我的创作》等。罗布—格里叶是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认为电影比小说更适合于客观地记录物质世界和表现当代变幻莫测的生活,而导演是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的创作者。《不凋的花》叙述三个没有真姓实名的人物邂逅之后毫无因果的时隐时现的怪诞故事。罗布—格里叶自称是现实主义者,但他认为现实产生于人内部的幻觉和语言。他坦率地表明:“使我着迷的不是电影摄影机的客观性,而是主观想象领域中的可能性”。事实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正是通过孤独的“现代人”的“存在状态”的纪录式展示,表达作者非理性主义的思想,体现他的一贯主张:在电影中,“除了眼睛看到的映象和耳朵听到的语言外,不会有别的现实”。《横跨欧洲快车》是他提供的另一个这种真假错乱的例子。在影片中,编剧在终于放弃了全部连贯全片的种种故事方案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完了这部“新片”。但这一切是编剧的想象,还是观众的幻觉,就不得而知了。这种理解并接受电影的方式,罗布—格里叶取名为“笛卡儿式”。因而,他是巴赞“真实论”最激烈的反对者。罗布—格里叶个人化的“电影一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注意外部真实的“记录的现实主义”,到把外在纪实因素与内心因素结合起来的“主观的现实主义”过渡阶段。前者如早期的《不凋的花》,较重视分镜头的预先设计,后者如70年代前的几部作品,更注意影片拍摄过程中的即兴创作。罗布—格里叶的“电影—小说”创作兼有文学版和电影版两种版本,如70年代创作的《欲念浮动》,作者提供的不仅是单一的文学本,而且是完整的文献,即包括影片梗概、分镜头对白本、剪辑明细表以及指导性的前言,甚至有为同一构思提供几种不同写法的本子。(杨剑明)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