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1 / 1)

布鲁克(Peter Brook 1925—)

英国导演、戏剧理论家。十七岁入牛津大学学习。十八岁时便导演了马洛的《浮士德博士》。两年之后在伦敦和伯明翰导演了萧伯纳的《皮格马尼翁》和《人与超人》。随后,在莎士比亚纪念剧院导演《爱的徒劳》、《罗密欧与朱丽叶》、《量罪记》、《仲夏夜之梦》等剧。50年代,他一直在伦敦、巴黎、纽约工作,导演了各种样式的戏剧、歌舞剧和电影。1962年他成为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导演。从60年代初起,他决定跳出现存戏剧的框框,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实验。1963年,他和马罗威茨组织了一个演员实验剧团,附属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实验剧团花了十二个星期选择一些即兴作品进行实验,他们将自己的表演称为“残酷戏剧”,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公演。首次上演的是阿尔托的《血喷》改编本以及马罗威茨根据《哈姆雷特》一剧中的情节改编的短剧和热内《屏风》中的若干场次。布鲁克的导演风格受到阿尔托和布莱希特的影响,他是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的实践者。阿尔托的许多梦想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他是第一个举起“残酷戏剧”的旗帜进行戏剧革新实践的导演。在“残酷戏剧”的实验中,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以阿尔托的“破裂”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贯串”。布鲁克告诫观众,他们所要看到的不是一个已完成的戏,而是“一个当众的工作进程”。1965年,他在伦敦导演《马拉萨德》(彼得·魏斯编剧)时,是他将阿尔托的理论付诸实践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他把布莱希特和阿尔托这两个明显对立的势力在他的戏里结合起来的一次努力。在欧美戏剧界引起很大轰动。1968年他导演的塞内加的《俄狄浦斯》又是一次残酷戏剧的实验演出。通过实践,他感到仅能同一个有着同样语言、文化、教育背景的观众进行交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他认为有可能创造一种以声音与动作组成的,不受语言、文化、教育限制的世界性的戏剧词汇。受格洛托夫斯基的影响,1970年初,他在巴黎发起组织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致力于创造一种不受语言、文化、民族传统精神限制,能被人们立即就理解的戏剧。他相信一切思维活动都是能表现出来的,一个演员应该缩短内心冲动和外部表现之间的过程。他和演员们一起做了大量的实验、练习,发展富有表达力的声音、动作以取代对话,努力使喉咙和身体成为完善的表演工具。他还率领剧组到东亚、非洲进行考察演出,有意识地摆脱西欧观众,摆脱语言及文化传统上的局限。他设计的内心冲动—外部表现的练习,目的就是引导演员创造性地使用一种戏剧语言,无论这是一种声音,还是一个动作。从1970年起,布鲁克连续导演了《暴风雨》、《雅典的泰门》、《奥尔加斯特》、《伊克》、《乌布王》、《摩呵婆罗多》、《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卡门》等剧,进行了多方位的戏剧实验。1968年,布鲁克的《空荡荡的空间》一书出版,他在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戏剧思想。全书分“僵化戏剧”、“神圣戏剧”、“粗俗戏剧”、“即时戏剧”四章。他以为传统戏剧必须改革,戏剧一定要发挥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这一优势,从而回答电影、电视的挑战。“维系一切戏剧形式的唯一的共同点是——需要观众。”“戏剧艺术的最后一个创作过程是由观众来完成的”。(宋继高)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