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1 / 1)

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 1937—)

美国剧作家。生于得克萨斯州基尔戈。1965年毕业于东部新墨西哥大学。1965至1968年在纽约当过秘书、咖啡馆招待员。1971至1972年,任《占星术杂志》图片编辑和撰稿人。1979至1981年,任《其他舞台》专栏作家。主要作品:《怕鬼的主人》(1964)、《心中有数》(1981)、《灯光·照相机·表演》(1967)、《肯尼迪的孩子》(1973)、《今夜我如何来到此地》(1974)、《报告市长》(1977)、《一个男人、一个女人》(1979)、《米开朗基罗的模特儿》(1981)。帕特里克的戏剧观是在西诺咖啡馆当招待员时形成的。60年代,西诺咖啡馆是乔治·西诺、罗伯特·威尔逊、保尔·福斯特等外外百老汇剧作家的大本营。帕特里克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写下了处女作《怕鬼的主人》。该剧的演出和出版,为帕特里克赢得了声誉。在西诺咖啡馆里,对于戏剧的种种清规戒律没有人当成一回事。他们讲究亲身体验的重要性,他们所写的剧本都充满着滑稽戏谑的风格。帕特里克写了近百部的戏剧,最出名的是《肯尼迪的孩子》。该剧中的人物,在60年代的美国随处可见。他们整天坐在酒吧间里,饮酒作乐,却感到孤独、迷惘。这是在整个越战期间普遍地存在于美国青年身上的倾向。帕特里克将翻腾在人物内心深处的“独白”巧妙地呈现出来。帕特里克非常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节奏性。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为演员跳舞而配置的音乐,这种音乐节奏必须有助于演员激发出表演的激情和想象力。因此,他所写的台词总能较充分地激发演员的想象。又能讲出故事情节并且能表达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幽默感和诗意。帕特里克对戏剧语言的惨淡经营有时显得过于雕琢。但他确实为外外百老汇戏剧创造了一种严谨细腻的风格。(汤逸佩)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