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糨糊(2 / 2)

例如,几度全国盛传,我和妻子离婚了,后来终于找出其中一个上海造谣者。他似乎认识我们,在某个场合用平静的男低音叹了一句:“两人早就离了。”谣言闹大后他才轻轻一笑:“我是说他们早就离开了原来的职位。”

又如,整整十几年全国都根据一个上海文人的说法,在批判我参加过一个“**写作组”,最后才发现那个写作组是周恩来总理布置成立的鲁迅研究组,我恰恰没有参加。问起那个上海人,他说:“我职位太低,见不到周总理。”

又如,有人说我并没有像外传的那样为灾区捐款二十万元,于是在媒体上大闹了两个月。等到灾区证明,我捐的是五十万元,那人又笑了:“我说对了吧,不是二十万元!”

再如,上海一个文人撰文,称警方发现一个妓女的手提包里有我的《文化苦旅》,由此引起全国对我的讪笑。但如果问他是哪里的警方,他很可能说是澳洲的,或叙利亚的,或贵州山区的。

更好玩的是,一个上海文人据称发现了我的很多“文史差错”,又“剽窃”了谁,一时他在海内外大紫大红,几百家媒体倾情参与。后来有一位外地记者拿着我著作原文的照片,问他为什么与事实不符,他也不怎么慌张,只淡淡地用上海话说了一句:“我当时有点想当然。”

……

这一切,都是标准的上海式“掏糨糊”。

问:

为什么不诉诸法律?

答:

别上当,这正是他们的企盼。上海有一道名菜叫“咸菜炒肉丝”,他们认为名人是肉丝,他们是咸菜,一炒,才出名。而且他们在法庭上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因为他们的说法游移不定,又非常愿意道歉。法官还没有宣判,他们就频频弯腰鞠躬了。

问:

他们“掏糨糊”,是为了出名?

答:

这又有点纠结了。如果想出好名,他们缺少才能;如果是出恶名,他们缺少胆气。他们只是用含糊、躲闪的方式搅局,出一点自我安慰的小名。据说目前在机场,赖到最后一刻不登机,让机场广播台一次次报出他们名字催促的,也大多是这些人。他们满足于自己的名字被悦耳的声音播报,又被国内外乘客都听到的快感,不惜在机场“掏糨糊”。

问:

您这么说,会让上海人生气吗?

答:

不会。我在二十几年前就写过一篇长文叫《上海人》,对上海人进行了系统论述,也有很多批评,但几乎没有上海读者反对。不久前,上海评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最有影响力的一本文化书籍,评出的是我的《文化苦旅》。可见他们对我不错。上海人整体素质很好,更何况,又出了姚明、刘翔这样可作为“华人健全坐标”的杰出人物。时代发展到今天,小市民已动迁,小痞子已年迈,“掏糨糊”的人越来越少了,主要集中在文化、传媒的某些角落。他们专找“有名无权”的人“掏”,因此特别看重我。

问:

他们围着您“掏糨糊”,外地的一些激进分子听到风就是雨,便对着您大喊大叫。对此,您感到生气还是有趣?

答:其实真正可怜的是外地的激进分子,一下子掉到大大小小的糨糊桶里,站起身来已经被黏得像一个个雕塑,而且快速风干了。现在看过去,他们已经不再发声,因为口腔、鼻腔也被糨糊黏住了。而那些肇事的上海人,倒还在街市间躲躲闪闪地暗笑着游荡。

问:

不管是上海人的“掏糨糊”,还是外地人的“瞎进攻”,对您都构成了诬陷。诬陷,是我们这些年轻学生迟早要面对的问题。现在我们学生宿舍里的一点小口舌已经让几个同学血脉贲张,而您面对着那么多年的诬陷居然还气定神闲、风度无限。能教我们这方面的一些“防身诀窍”吗?

答:

可以。这可能是一个长者对你们最重要的馈赠。

第一,面对诬陷,千万不要反驳,不要解释,不要申诉,不要理睬。一旦理睬,它就赢了一半。

第二,千万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和解,也不要企图让旁观者同情、怜悯。人格之失,只会让生命贬值。

第三,如果诬陷对你带来了实际损害,应该坦然接受。诬陷让你离职了,你本该不要这个职位;诬陷让你失友了,你本该不要这些朋友;诬陷让你离婚了,你本该不要这段婚姻。诬陷,是你的“人生清洁剂”。

第四,千万不要因为遭受诬陷而停止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更不要让自己的工作无意中成为对诬陷的回答和反击。只要回答和反击了,那就是诬陷对你的实质性占领。

第五,请建立一个基本思维: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象未到。

第六,受过诬陷的人须“化害为宝”,在内心建立起一些戒律,例如:毕生不可攻击善良,毕生不可攻击未知。

问:

能郑重地说声“谢谢”吗?

答:

那就谢吧。

喜欢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