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宜二十一年的秋闱定于八月二十,皇帝颁下明旨,通政司参知、凌烟阁大学士李辅仁为主考,领两名副主考,十二名考官。
李辅仁三拜九叩接旨,随即焚香沐浴更衣,当日便在御林卫护送之下入了贡院,在秋闱结束前都不再出来,无论家人亲眷,同僚好友一概不予相见。
这一日,洛凭渊办完公事回府时,西边正是晚霞满天。他如今事情繁忙,已经很难像从前那般中午就回到静王府,但到了晚上仍然惦记着要与静王一道用晚餐,故此对于晚间的应酬,都说自己要练武,统统推却。
他自回到洛城以来一贯持身严谨,此时看在众人眼里,更觉宁王清理户部,不与他人轻易相交,这份心性实是难得。
武英将军郑明义就曾向天宜帝赞道:“臣见五皇子一身高明武功,从不恃武骄人,从无燥进,这分定力比之习武本身更加不易,难怪陛下爱重。”
每日回府,宁王若没有紧急的事,就先回含笑斋换上家常衣服,白露或者霜降也已经向静王送过信,他再起身往澜沧居去。
今日,他转过小山,刚吩咐护卫下去休息,便远远望见有几个人从澜沧居的方向走出来,再定睛看时,依稀是杨总管正陪着两个人缓步朝府门而来,显然是要送客。
到府中来见静王的人不少,但大多衣袂带风、飞檐走壁,有的更是夤夜前来,不欲为外人注意行踪,像这样正式登门能至澜沧居见到静王,又由杨越亲自送出来的却是不多。洛凭渊便好奇心起,临时改了个方向,径直朝那边过去,与三个人正好“偶然”地对面相逢。
杨越也望见了他的举动,没法避开,心下便有些好笑:稳重的宁王殿下在外不显山不露水,回到这府中,特别是到了静王面前,已经不止一次露出这种任性的一面了。
待到近前,他便躬身施礼道:“五殿下回来了。”
他身边两个人见到宁王,也各自行礼。洛凭渊摆手止住,他这时才看清对方是两个书生打扮的青年,右手之人二十四五,身材修长,容貌清俊,他只觉面熟,随即便想起来,眼前正是与林辰一起到明月楼听曲那晚见到的赵缅。当日因为白若菡之故有过片刻攀谈,想不到竟会在皇兄的府里再次遇见。
他微笑道:“明月楼匆匆一会,赵兄一向可好,可又有佳作传出?”
“一介白身,怎敢当殿下抬爱,”赵缅拱了拱手,他二人都是举人,依禹周朝礼数,私下里见到皇子亦是只需行半礼,不必跪拜,说道:“数月不见,殿下神采更胜昔时。而今应考在即,在下那些闲散之作已是搁下了。”说着,又引荐身边好友:“这位是在下昔年同窗陈元甫,字鹤龄,才学一向是极好的。”
洛凭渊随着林辰有过一阵子交游,从宋虚怀那里就曾听闻陈鹤龄之名,说此人写一手锦绣文章,怀济世之材,此时见他年纪略长,面色黧黑,貌不惊人,然双目炯炯,颇见神采,说道:“陈鹤龄的才名我也曾耳闻,闻名不如见面,今科可是也要赴考?”
陈元甫作了个揖:“确是如此,举士报国乃是我辈应分,逢秋闱之期举国贤才齐聚洛城,我与繁昔也不愿落于人后。”又道,“宁王殿下丰仪,在下亦是久慕,闻说五殿下卓识明断,心有定见,不为浮名假象所欺,得圣上委以重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说的是仰慕之语,态度却是不卑不亢,洛凭渊觉得他话中隐隐有点醒之意,只做没在意,暗忖也不知是为了皇兄还是国事,莫不是在外面听过什么传言。
既是偶遇,互道寒暄之后,也就擦身而过,洛凭渊目送两个青年才俊被杨越引着朝府外而去,便直接进了澜沧居。
静王正站在院中的树下,看着清明和谷雨将适才待客的茶点撤去,只是目光悠悠,像是在思索什么,连宁王进来都没有立即看见。
“皇兄也不修禅,怎么如今站着就能入定了?”洛凭渊见状笑道,“若说是刚刚学的,方才来的再是才子,也是学儒的,该是不会这功夫才是。”
“原来你碰见繁昔他们了,”静王回过神来,一笑说道,“我还是上次科考时节见过他们一面,转眼三年已过,故人又要再入秋闱,不免有些感慨。”说着,示意他坐下。
“我与赵缅曾有一面之缘,感觉此人除了才学不错,还似颇历世事,他们与皇兄这般有渊源么?”洛凭渊接过谷雨送上的热茶,随意问道。
“凭渊可还记得章太傅?繁昔的字,是他亲自取的。”洛湮华在桌子另一边坐下来,淡淡说道。
清明这时提着一个篮子,兴冲冲地跑来,篮子底部垫着荷叶,里面装满碧绿鲜嫩的莲蓬,都是从小湖中刚采下来的。洛凭渊伸手拿了一只,清香扑鼻,果然正应了那句诗:“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他点头说道:“那位陈元甫今日初见,才说了两句话,就忙着提点我,怕我这个少不更事的皇弟欺负你。”
静王听他转述陈元甫适才说的话,眼中多了一丝笑意,随即又很快隐去。他想起了风骨高峻的恩师,为了自己据理力争的礼部侍郎赵湘,赵氏本是湖湘一带有名的望族,世代书香,此后家中却再无人入仕为官。陈元甫则是贫寒出身,苦读成才,他们二人此番应考,也不知能不能顺利取中。
他说道:“赵缅的本名叫做赵洵,但他赵氏家中遭逢大变,生父赵湘早逝,他不得已过继到叔父家中,赵缅这个名字,也是章太傅为他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