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顿·怀尔德指出:“剧本里的性格塑造正像一张空白支票,剧作家将它交给演员,由演员自己去填写——但这张支票并非完全空白,因为有关个性的一系列的指示已写在那里,只不过比起小说来,它的确定性和绝对性的程度要少得多了。”演员的“填写”与那张并非空白的“空白支票”的关系,几乎就是全部表演学和导演学的基本学问。卡美尔剧院的创立者塔伊洛夫(旧译泰洛夫)曾简洁地用“大真实
”和“小真实
”这两个命题来阐述这对关系。他认为,剧作家所记录的真实是“小真实”,是他一个人看到的有限事实。而我们的全部生活则是“大真实”。导演和演员必须熟悉和理解生活这个大真实。剧团有权、有义务“调整、改善、加深、加强剧本里的小真实”。因此,导演和演员绝不能作剧本的奴隶,要作剧本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体现剧本的构思。
美国剧作家奥尼尔充分地评价了演员在演出自己剧本时的再创造。他深信只要剧作家能为演员提供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他们大多会演得非常出色。很多剧作家常常抱怨演员把他们的剧本演坏了,但在奥尼尔看来,演员演不好,倒往往是由于剧作家未曾在剧本中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奥尼尔说,剧作家要为观众扩大想象提供机会,首先就要为演员提供这样的机会。他有一段话表达了他对剧作家和演员关系的认识:
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我剧作中的一些主要角色都演得异常出色,对此我万分感激。当然也有一些表演坏得要命,那就让它过去算了。演得坏,主要是因为剧本坏,那就只能由我自己负责了。大抵,当一个角色要求男女演员发挥最大的能动性时,他们总会拿出辉煌的创造才能和技巧来满足这个要求。我特别要讲清楚的是:当剧本要求演员超越他们惯于表演的套路时,情况尤其是这样。他们始终期待着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既为演出提供足够的依据,又为演出提供足够的余地,因此在写剧之时应该不忘演出实情。这一点,深有舞台经验的李渔说得特别生动,他自述道:
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
如此写定的剧本,演员和导演仍然有权进行修改和调整。对此,剧作家完全不应恼怒,因为这是自己的创作投入反馈流程的标志
。导演和演员以“演出需要”的名义来改动剧本,实际上也就是为了把剧本接纳进剧场内的即时反馈之中。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观众的要求,是让剧本在直接承受观众反应信息的冲击前,先受到积贮在演员和导演身上的习惯性反应信息的洗刷。
这是整个戏剧宏观反馈循环圈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总的说来,剧作从剧作家心头走出,先去占据导演和演员的心理,然后又和演员的艺术创造融合在一起,去占据观众的心理。越是成功的剧作,越具备占据力,因而离剧作家个人也就越来越远。法国剧作家让·吉罗杜略带几分伤感地叹息剧本的“异己化”过程:
从第一次演出起,它就属于演员们了。在舞台侧翼徘徊的作者像个幽灵,如果他在偷听台词,或者举止不够合适,就会招致后台人的讨厌。演到一百场之后,如果这出戏是好戏,它就完全属于公众了。实际上,剧作家唯一可以称为他自己的东西,只有他的那些坏剧本。他的那些成功的创造,已经完全独立,离他远去了。
大空间的接受也就是大空间的释放。越是成功的剧作家越是不能控制自己作品的宏观命运。这就是戏剧整体的宏观反馈流程所带来的悖论。
喜欢观众心理美学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观众心理美学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