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众多的农民中,无疑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作者的 父亲了。作者开宗明义说明,本书写作的初衷很大成分是为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可见其父在李奎封心目中的 分量有多重,从其许多充满感恩、尊敬、赞美文字记述中,可以清楚看出,李父在当地十里八乡的庄稼人中,是个出了名的好人和能人,他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热心为乡亲办事,他是耕耙耩种,施肥浇水,扬场上垛,样样拿得起的 种地高手,在农村建房施工,铁木窑石各种工匠活,他样样能干且技术出众,是个“全把式”。尤其是在土改后,响应党的号召,领头办互助组、初级社,他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各项事情办得有声有色。故受到大家一致拥护。知子莫如父,在李奎封成长过程中(包括当了县长以后)受到了父亲许多有益的教诲和鼓励,对李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激励作用。
李奎封在四年大学求知生活中,认识接触了众多的专家教授,既聆听接受了他们讲授的各类专业知识,又跟随他们亲手做了许多科学实验,更受到他们高尚的人品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为李奎封后来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农业专家和 卓越的 领导干部起了积极的引领指导作用。书中所说这种人物众多,这里只列举几位主要代表:山东农大教授、全国著名小麦专家、先后被聘任为山东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农业部小麦顾问组成员,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余松烈。他用谈心或启发式向学生授课,教学效果很好,他被李奎封数次请到桓台传授小麦科学栽培,抗灾夺高产的真知灼见,为桓台建设吨粮县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小麦始终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但一直产量较低,并饱受倒伏和病虫害的危害。科学界形成共识:小麦增产的关键在品种,而培育新品种的 关键在种质资源的 突破。以李晴祺、包文翊教授为首的山东农学院科研团队殚精竭虑,历经26年反复杂交试验,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培育出了矮杆、多抗、高产、成熟期适中的名为“矮孟牛”的小麦新品种。获得了国家农业技术发明一等奖。还有山东棉花所的庞居勤教授,经过多年辛勤试验培育出了名为“鲁棉1号”的 棉花新品种,经过大面积推广,棉花大幅度增产丰收,于80年代初,我国终于结束使用多年布票、缺衣少穿的 历史。1984年我国棉花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大棉花生产国。真是一粒种子改变了一个时代。
上述事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十分重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方针完全正确。
四
桓台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经过三年规划,于1990年一年成建制地建成了吨粮县,无疑是《土地记忆》一书写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所述真实故事这部重头戏的高潮。因为这是一件石破天惊、史无前例的大事情,他为中国北方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创造了新的历史。这件事情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亲自到现场视察,给与充分肯定并大加鼓励。在全国引起轰动,各级各地党政领导、各种学习考察团、参观访问团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反映强烈。
桓台为何能在不太长的 时间内创造出如此惊人的 奇绩?概括地讲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和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男女老幼,想吨粮、议吨粮、干吨粮,形成了一股无往而不胜的合力,真是“人心齐,泰山移。”
二是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合理组合各种生产力要素。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出现了一家一户不好办、办不了的一些事情,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相继出现,最突出的是“争水战”。桓台实行了以“井”划片的“井田制”,将农户分散的承包地相对集中,便于耕种和灌溉,农民自主管理。在土地种植和多种经营各个方面,全县上下形成了科技、良种、农机、水利、生资供应五大社会服务体系,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生产诸要素找到了最佳结合点,给农业高产注入新的活力。他们还正确处理了发挥建筑业优势和种植业的关系,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快速发展,解决了“钱粮之争”。总之,桓台实行的是“双层经营,统分结合的”邦联制,取得了农业高产、各业兴旺的丰硕成果。
三是依靠广大农民科技意识的觉醒,实行科学种田。1990年5月农业部何康部长来桓台检查吨粮县建设,在田间和一个农妇攀谈起来,从耕耙精播说到浇水轮灌,从配方施肥说到防治病虫害,“问农”的一道道难题,农妇对答如流,老部长惊叹不已。他说:“如果全国的农村都能达到桓台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中国农业再上一个台阶大有希望”。《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县委书记赵奎,问桓台粮食高产的秘诀是什么?赵说:“村村办班,户户受训,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1990年全县10多万农户受训已达12万人。
李奎封同志是当时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是县委、县府分工负责建设吨粮县的具体领导人和操盘手。他不负众望,倾其所有心血和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他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从抓吨粮片开始到吨粮村、吨粮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直到成建制建成吨粮县。他与桓台40多万人民一起,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博弈奋争。他除了开会,几乎全部时间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桓台的条条小路和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人说,吨粮县实现了,他却老了许多,他为桓台建成吨粮县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
别具一格的文体文风和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是《土地记忆》一书与众不同的又一特点。
一是作者在全书写作中坚持深挖传统文化精华,紧扣现实社会生活脉搏。本书开篇他没有请名人作序,而是摘录了孟子关于恒产恒心、桑田与天下黎民生活生存有密切关系的两段主要论述,引用了现代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关于深爱土地的一段诗歌,作为代序。在全书的每一个篇章前面,作者都选录一段古代的 先贤圣哲有关论述和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这样为所述篇章点出了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很有益的一种构思和尝试,是个很好的创意,对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是文体多种,形式多样,写法多变,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写法依需要而易,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寻常少见。但采用的文章体例、体裁又多种多样,有散文,有随笔,有日记、公文、诗歌,还有山水游记等优美文章。
三是本书的 书写语言和表情达意也很有特色。作者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农民的心态,农民的口气,农民的语言,记述农业的事情,农民的生活,农民的喜怒哀乐,农村的社会百态。作者的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晓畅明白,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易于接受。
这里使我不免联想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高阳(今山东淄博临淄西北)太守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谁会想到1600多年后的今天,在古老的齐国故地桓台又诞生了一部也称得上是百科全书的农业巨著《土地记忆》呢!我想,这既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发展进步的结果。实在令人惊喜,令人欣慰。
2016年8月25日于临淄
喜欢百岁福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百岁福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