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林振华出面联系了一家海军单位,使用海军的生产设备打造出了一套模组。
而那个海军单位恰好便是.....
魔都的海军研究所。
结果没想到的是。
在眼下这个副本里,徐云居然又意外的听到了它们的名字。
不过这也正常。
气体交换膜的精度基本上都在微米级上下,如今国内不可能有任何一家普通国企能够做到,目标对象只可能是军工端。
而由于时局原因。
目前内陆的军工企业要么在承担着各类武器的生产,要么就是在三线纵深策略的搬迁途中,基本上不可能腾出太多的人手和设备。
因此自然而然的。
这个生产任务便落入了海军侧的手里。
魔都海军研究所呢,又是如今国内最顶尖的海军侧研究单位,负责各种舰艇甚至潜水艇的研究。
所以气体交换膜会由它们生产....某些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种必然。
“一周产量2000多张?”
老专家重复了一遍杨承宗报出的数字,心中飞快的盘算了一番,最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确实够了。”
这位老专家的名字叫做杨维,原本也是原子能所中负责浓缩铀相关项目的工程师。
只是两年前基地实验组的轴承中心缺少专家,杨维便被调到了221基地。
不过岗位的变动,并不影响杨维的专业素养。
几次简单的心算过后。
他便大致判断出了杨承宗给出的数字,的确能够负担预期的浓缩铀提纯,甚至还能有所结余。
而随着杨维这番话的开口。
气体交换膜的事宜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杨承宗和钱皋韵二人很快便坐回了位置上,话语权再次交到了朱光亚的手里。
“咳咳。”
朱光亚很快清了清嗓子,对台下众人说道:
“各位同志,感谢杨承宗同志的介绍。”
“随着气体交换膜技术的突破,如今咱们距离原子弹生产成功算是又进了一步。”
“不过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
“意思是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
不知为何。
解释这句话意思的时候,朱光亚还瞥了眼李觉。
李觉:
“......?”
随后朱光亚顿了顿,继续道:
“而这句话落实到咱们的原子弹项目上呢,便是与咱们应用端的零部件生产有关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走进不科学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走进不科学泽雨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