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谷子、豆类磨成粉后味道会更好,而用石臼可以完成研磨。
他也教他们盖各种房子,既有草棚,也有泥房子和石头房子。
既然教了烧陶,也会教烧砖瓦用于造砖房。
老鼠村的亲戚听说这边的状况后也派人过来进行学习。
马林在这里生活了一个月,饮食住宿情况都非常差。
野外存在一定数量的麻料作物,他们尽量采集一些制作麻布口袋和麻布。
马林给他们制作了两辆极为简陋的纺车。
没有金属工具,想加工木头特别难。
如先前那般,把一根粗木桩插在地上,上面开两个洞,一个里面插一根棍子,另一个里面插一个轱辘,用一个线圈套住轱辘和棍子,轱辘转动的时候,会带动上面的棍子。
然后上面的棍子就可以转的非常快。
两人配合一起纺线。一个人专门转这个轱辘,另一个人则是把待纺的纤维连接到上面那根棍子上,它的旋转会把蓬松的纤维给拧细,形成线。
因为手工非常粗糙,所以上面的棍子和下面的轱辘转动起来都摇摇晃晃的,用来传动的那个线圈也容易掉下来,所以两人都要不时的用手进行纠正。
即便如此,这么纺线也比一个人用陀螺纺线快很多倍。
这是制作难度最低的纺车,也是用起来最不舒服的纺车,更是缺少观赏价值。
即便如此,它能够用来纺线,速度还可以,这就具有价值。
以前马林怕麻烦,每见到一个贫困的地区总希望能够一次性的让它富裕起来。
现在则是比先前镇定很多。
不管老鼠村南边的地区如何拥挤、贫乏、混乱,他把实用的生活技术传播进来总是正确的。
他觉得其实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只要他足够努力,这个世界的经济状况是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是需要不少时间。
他能够做到的事情其实还不少。
在老鼠村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藤,适合编织筐、垫子、床铺、椅子。
自从学会用芦苇编织以及用麻纺织,他对藤条的重视便显著的降低了。
不过这里有这么多天然的藤条,还是加以利用比较好。
即使他很努力的想要找到别的资源,却一无所获。
接着继续向东南方向前进。
步行六十里左右,到了老鼠村原始人的表亲的定居点。
在这里居住了两天,也试图在周围找到资源,尤其是金属,依然一无所获。
为啥找金属这么难,不管是铜还是铁,啥都没发现。
按理说,他经过了这么多地方,不可能没有金属。
很大的可能是他从铜矿、铁矿旁边经过,却没辨识出来。
这么一想,觉得真是悲哀。
他没有任何探矿常识。只能认出那些最显眼的露天矿来。
比如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块石头,表面便长有金属块。
确实想找到这种矿难度太高。
他跟这些人的交谈结果表明,附近可能存在不止一千人口。
鸟巢平原东南区域的人口密度比他想象的要高。
一些家族在人口增加之后,就会把家庭成员给拆分到稍远一些的地方去定居。
然后就形成了很多小块的猎场。
说是小块,其实方圆二三十里。
按理说,野外的资源足够二三十名原始人吃饱了。
结果却是有的地方的人能够吃的非常饱,有的地方完全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