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四四十六……”
第二日
秦王府的学堂中,与以往大不同的读书声朗朗想起。
朱尚炳在讲台上,化身教书先生一句一句教下面五六十个年纪不等的孩童学习六艺之一的算学。
只是,朱樉的教授方法颠覆了传统算学。让在孩童后面旁听的一众文臣是微微摇头。
但是,在讲台上的朱尚炳,丝毫不听任何人的反对意见。
台下的五十多个孩子,年龄最小的是小五,5岁的朱尚炳。年龄最大的是二弟,16岁的朱尚烈。其他孩子大都在10岁左右。
能有这些孩子,那是朱尚炳强制要求文武官员家中的适龄子弟必须前来的原因。
在孩子们将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背熟后,朱尚炳就开始让他们背熟口诀。
朱尚炳教授算学,不是因为他想培养数学家,而是想改变大明算学的繁琐算法,从而达成快速心算,和结算的目的。毕竟,数学那是数学家的事情,朱尚炳的要求不高,只想让普通人能懂得计算就行。
识不识字,有没有文化知识不要紧,普及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但是,朱尚炳希望,大明的百姓至少要明白一加一不等于二。因为算学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
从孩子开始,也是朱尚炳做的一个尝试。对于他自己是否教授合格,是否能达到预期,朱尚炳也不敢保证。
毕竟他不是教师出身,虽然有着强大的系统傍身,可提供一切数学的命题以及解锁方式和答案。然而,系统并不能改造朱尚炳的大脑,也不能将知识硬性的植入朱尚炳的大脑中。
做一个试验,得出结论后如果可行,再将算学的加减乘除表印制下发。这样的算数普及,对于朱尚炳来讲就不在是多大的负担。
强制灌输的作用是明显的,一个上午时间过去后,下午,孩子们都能将口诀背诵。只是他们还不明白,结果是如何算出来的。
至于是如何算出来的,这就不是朱尚炳需要教授的知识了。
身为大王,主管陕西一省之地,他的工作量可不少。
对于算学,他做出一个要求,制定一个结果对于朱尚炳已经足够。
想明白其中的原由,比如他的三弟就提出问题。
“兄长,八九为什么是等于七十二。”
朱尚炳耐心解释一番,说道:“因为八个九相加,或者是九个八相加,不就是等于七十二吗?”
“好了,今日的课程就到此结束,师父领进门学习靠个人。至于将来你们在算学上能走多远,都将取决于你们自己努力,下课。”
不负责任的朱尚炳,每日的坚持就是背诵口诀。
五日过后,朱尚炳因为二弟朱尚烈要北上河套一事,便结束了算学短期培训班。
西安城外
清一色的骑兵,已经做好了北上河套地区的准备。
这一次,朱樉几乎抽调了陕西全境的骑兵部队,共计五万于骑。
好在大明在洪武时期的强大,先王朱樉更是将河套地区还有河西的马场拿在了手里,正是因为如此,陕西并不缺少战马。
点将台上,朱尚炳拿过早已准备好的帅旗,大明日月旗以及一枚金印。
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上百位将军,也是陕西军队大部分中坚力量。
朱尚炳铿锵有力的说道:“此次北伐瓦剌,本王需要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