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的事情原本以为都要被遗忘在史书中了,没有想到现在陛下竟然把这些事情抬了出来。”杨素看着点将台上刚刚听了课之后“斗志昂扬”的将领们,一时间感觉有些奇怪。实际上这样的历史典故对于出身世家的子弟们来说并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些出身各异,甚至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士卒们来说,这样的老生常谈显然也非常有吸引力,杨素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多少用处,不过至少从现在来看还是成功把军队的士气调动起来的。大汉的军队,并不缺少利益的鼓动,一场场胜利已经能够确保将士们可以获得足够的钱财和军功,但是却缺少另外一个内容,就是精神上的鼓动。将士们现在征战实际上还在是因为李荩忱的百战百胜而作战,他们相信李荩忱可以带着他们走向胜利,这是最大的精神力量。可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中就是不长久的,李荩忱自己不确保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失误、就会“神话破灭”,更不能说让这种精神的力量继续延续到下一代。纵观历朝历代,只有将士们知道为什么而战、为什么要战,才能够真正保持一支军队的高昂士气。且不说现代的pla,那都是所有人清楚地事情。从先秦时代开始,商鞅变法第一次阐明了秦人要干什么,就是要捍卫国家,就是要“共赴国难”,告诉老秦人要为了生存而战,所以黑色大秦崛起于关中、得以横扫**;而到了汉代更不用说,卫青远击漠北也好,霍去病封狼居胥也罢,都是为了杀匈奴,都是为了捍卫这个国家,让笼罩在汉人头顶上四代人的阴云彻底散去。可是之后呢,到了唐代中后期,朝廷和藩镇之间矛盾激化,到了宋代,军队更是成了发配之地,士卒们进入军队已经没有了一个可以效忠的对象,没有了一个可以坚持他们向前进的精神力量,他们单纯只是为了军饷而战,只是为了那可能根本就落不到他们头上的军功而战,他们感受不到开疆拓土的荣誉和追亡逐北的使命感,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自己作为军人不能临阵逃脱的耻辱感。到了明末乃至清代,自然更甚。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李荩忱这样大肆宣讲卫青、霍去病乃至赵子龙和陈庆之的事迹不现实,可是李荩忱知道短短的几代人之间,一支军队就会因为没有奋进的目标而堕落成什么样子。不能一直渴求一支军队会有名将层出不穷,而且历史证明,就算是真的有名将诞生,一旦他的思想和策略等等完全落后于时代,那么他就算是名将也不过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从当初的跨越葱岭到后来的兵败潼关,一代人之间,唐军发生了什么,李荩忱很清楚。这支军队可以承受胜利,但是无法承受失败。所以李荩忱需要一支能够不畏惧牺牲、坚决向前的队伍,这样才能让他和他的后代支撑着这个王朝将浪潮席卷向更远的地方。饮马波斯湾,历史上大唐的全盛啊!“这未尝不是好事。”杨约站在杨素身边,低声说道。“这当然是好事。”杨素哈哈笑道,“某都感觉某的身上有用不完的力量,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那可是真的名垂青史啊,某杨素这一辈子能做到这一点,弘农杨氏的列祖列宗都会自豪的!”杨约有些诧异的看着杨素,自家这个兄长一向是沉稳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家中的老头子们果断的让杨素在年纪轻轻就坐在了家主的位置上。而事实证明杨素也的确是这样的人,喜怒不露,虽然不过三十多岁,却深有城府,带着弘农杨氏这个庞大的家族一步一步的从二十多年前杨愔被杀的阴影之中走出来。而今天的杨素似乎不再是杨约认识的那个杨素,他也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梦想。为这个家族承担了那么多,他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出了玉门关一路向西啊,龟兹、楼兰,再往西就是葱岭,那是我大汉将士曾经驻足的地方,那是三十六骑就能够卷起风云的地方。”杨素哈哈大笑道,“早晚一天我杨素也会立马葱岭!”杨约看着杨素,似乎这才是他心目中的那个兄长,胸怀壮志。立马葱岭······杨约在心中喃喃说了一声。作为一个读书人,自己也向往班定远啊。“兄长,兄长!”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快步跑过来,气喘吁吁的说道,“可算找到你了,这边真热闹。”“你也该跟着军队锻炼锻炼了,从书院那边过来才几步路,就累成这个样子。”杨素不满的说道,“不是这两天让你先去书院听听么,怎么跑到这边来了?”这年轻人,更准确应该说是少年,正是跟着杨素一起南下的李渊,当下他拍了拍自己有些单薄的胸脯:“山长带着我们过来采风,说是让我们感受一下金戈铁马之气。”“哦?”杨素怔了一下,“孝穆公?”李渊急忙点头,旋即压低声音说道:“兄长你也知道,这读书人一向是看不起当兵的,要不是孝穆公这等人物出面,书院里面那些人谁愿意来?”虽说也算一个“读书人”,但是李渊倒是对于军旅没有多少排斥。他的祖上李虎本来就是武将,而且陇西李氏也是武将世家。不过李渊这个“旁听生”没有什么意见,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在这个时代,能够读书学习的都是世家子弟,哪怕是寒门之人,也不愿意和更下层的大头兵们站在一起,若不是徐陵出面,他们肯定对此不屑一顾。杨素微微颔首,而李渊急忙说道:“孝穆公说要在这个地方给大家讲乐府诗之中的边塞诗,所以不仅仅是书院之中的人,其余地方来听的人也是很多的。”“到底是孝穆公啊。”杨素和杨约对视一眼,不由得感慨一声。徐陵成名已久,北有庾信,南有徐陵,这是公认的南北两个文学大师,这两个人也是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