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有着这样一个群体:磕学家。 她们热衷于在各式各样的cp之间寻找甜蜜的片段,包括但不限于人与人、人与非人、虚拟人与非人等等等等。 这种甜蜜的片段就是他们称之为“糖”的东西,形式不限,无论是文字、图片、图文甚至视频! 只要够甜,甚至于只是在他们脑子里脑补的那种甜,他们都会磕得心满意足,磕完然后发出一声感叹。 “好甜!” 而磕学家也分为精通磕学家,和一般磕学家。 大部分磕学家都只是一般磕学家,她们往往没有自主发现糖的能力,或者是有的,但很弱。 她们平时在互联网上最常做的事是寻找并跟随精通磕学家,磕那些已经被精通磕学家挖掘完毕的糖。 而精通磕学家就厉害很多了,她们往往拥有永远超乎常人的细心和耐心。 她们可以做到反复观赏她们心中的甜蜜片段,甚至于拿着放大镜去找,如此发现许许多多常人几乎无法注意的小细节。 这些小细节就是糖。 精通磕学家就像矿脉中拿着镐子细细辨认的小地精们,一旦认准,一镐子下去就能敲出宝石一样的糖。 说她们是糖的生产者也不为过! 但每到这种时候,精通磕学家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谦虚表示: 我们不生产糖,我们只是糖的搬运工! 她们并会严肃追加:糖的生产者有且只有她们磕的CP,在整个磕糖环节中,CP本身才是最伟大的存在! 是以,小帅的评论一经发出,立刻有精通磕学家提着小镐子飞来了。 嗯?似乎闻到了糖的味道!好香,还没挖就感觉到甜了! 纪氏总裁和宋小姐是夫妻关系,封导和宋小姐的关系说是伯乐与知己也不为过吧! 这样的三个人,这样的纠葛? 经典两男一女戏码,霸道深情总裁和俊美温柔封风同时爱上她,她更偏向谁? 哦哦哦!还有可能是外表高冷实则温柔,在原地默默守护的人夫,和看似温和实则巧取豪夺,伪装成男性友人的导演! 一边是结婚数年,法律意义上的丈夫,一边是彼此了解,有共同话题的“情人”,宋小姐会对谁更倾心呢! 精通磕学家的糖从不只限于浅挖,她们会看到表层以下的更深层的东西。 一时之间,宋知黎、纪司南和封风三个人能够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都被挖了个遍。 比如宋知黎和纪司南之间的感情并不像磕学家以为的那么好,相反两人比较相敬如宾。 纪司南甚至都没带宋知黎出席过几次公开场合。 磕学家将两人的照片比在一起,含泪磕玻璃糖,甜得每一口都有刀子扎喉咙。 别管了!怎么会不甜!这两个人的颜值明明就是绝配!他不带她出席宴会肯定是想保护她! 再比如封风和宋知黎并没有认识多长时间,甚至才不到三个月,并不是她们想象中相伴已久的友人关系。 磕学家不管这些,仍旧磕得风生水起! 谁说认识的时间短就不能成为知己?!他们要不是知己,封风能让宋知黎一个新人当主角么! 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能磕。 而嗜甜是人的本能,即使不是磕学家,只是围观路人,看见磕学家发出的那些甜甜的评论她们也觉得开心。 渐渐的关于磕糖的评论被顶到了前排,而那些谩骂不好的声音都被逐渐压下去了。 评论区大家都开始在意起宋知黎和纪司南还有什么甜蜜的事件,以及宋知黎和封风是如何相处的,甚至于磕起三个人的修罗场来。 由此衍生出了宋知黎和纪司南的纪念你(纪念黎)CP、宋知黎和封风的春风暖你(春风暖黎)CP。 甚至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乐子人专磕修罗场的CP——南风知你意(南风知黎意) 已经无人在意这个事件中第四人——温晚的存在。 宋知黎对此毫不知情,她在时尚表现力方面的天赋是惊人的,毕竟有句话说得好: 脸就是最好的时尚单品。 而宋知黎的颜值已经到了磕学家一看就自发想磕糖,不好磕都要硬磕的那种,甚至能将几十万赞的恶评压在底下。 说是美貌屠杀也不为过。 举着摄像机的法国摄影师口中的赞叹声几乎停不下来,“Bravo!Bravo!” “美丽的小姐!您的容貌完全是上帝最伟大的造物!” 宋知黎眯了眯眼睛,脸上是礼貌的微笑,“但我的脸应该是女娲捏的,我们中国人不归上帝管。” 摄影师夸张地捂住心口,“美丽的小姐,您说什么都是对的,即使我听不懂也是。” “谁能对您这样一张脸说出是您的错这样绝情的话呢!” 宋知黎不合时宜地想到了纪司南,这个家伙不仅能,还十分擅长。 考虑到宋知黎是第一次进行杂志拍摄,摄影师没有给她安排什么高难度的动作和表情,大多都只需要冷着脸站在那儿就行。 但即便是这种可以说没什么表现力的镜头,最终呈现给人的感觉也是优秀甚至完美的。 宋知黎很快完成了杂志拍摄,她还在想,根本没有封风说的那么累嘛,简直可以用轻轻松松来形容。 松了一大口气的同时她又有些小雀跃,想要赶紧和封风分享她的拍后感。 宋知黎越走近越发现封风脸上的神色很是轻松,像是解决了一个大麻烦那般轻松。 他身侧还站着一个穿着黑衣的男生,小帅,捯饬捯饬也可以送去参加男团选秀了。 黑衣男生正一脸憧憬地望着封风,看起来像圆满完成任务后期待奖励的孩子。 宋知黎只见封风将手放在黑衣男生的肩头拍了拍道:“干得不错,那恭喜你通过面试。” 什么面试?宋知黎一脸莫名其妙,封风却将黑衣男生往她面前拽了拽。 “这就是我新帮你物色的舆论团队,有多年的互联网经验,处理事情十分老道。” “一个人更胜过一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