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梁寒郡的日记 > 看不懂(2024.2.20)

看不懂(2024.2.20)(1 / 1)

还是不要看哲学的书了,收获甚少。也不是,只是我现在并不需要胡思乱想,还是需要做一些肉眼可见的事的。也许以后闲暇下来可以看一下放松一下。(其实就是看不懂呗) 我才不会期待这样的结局,说得好听,实际上不过是沽名钓誉混饭吃。可知有人混就有人劳累。 我现在看见那两个字我就头大,欺骗,隐瞒,伪装,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如果这是真理,那我不愿呆在这里。 我已经没什么要在乎的了,该在乎的都在,别的我真不在乎了。 确实还是不能愤青,因为我什么也改变不了,说出来也没用啊。不如多做点事情,哪怕只为了取悦自己。 说到底我不也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嗨嗨嗨!谁也别嫌弃谁。 啊!说白了,治愈的文字就是一直在和稀泥,不过泥巴是真挺好玩的,玩过的都说好。 很多消费都是虚假的。你不知道还好,知道了就要花。啊。也许我说的不对。 人生的缺憾多了,也就寂静了,不会为多几道少几道伤疤而发愁了。其实人生下来就一直磨损着,最后会死。我们要珍惜时光,多做些有意义的事,若不是大毛病,就算了,释怀吧。有些痛不会消失,有些疤痕也无法愈合。还能如何呢? 接受自己,然后放下,然后面向太阳。 我看不懂是因为我菜好了,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不知道精通这样让人看不懂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这就落入了虚无了吗?哲学这东西我接触不了一点。 想想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简洁。言有尽意无穷,而非言无尽意无踪。 在我看来,文字的最高成就在小说,其次在诗文,然后是散文。其他不成题有逻辑也可,就怕什么都没有还特别长。 我看不懂,可能是因为水平不够吗?还是有人故弄玄虚?可能二者兼备吧。 我还是挺敬佩的,这是一群多么孤独的人呐! 我要少摄入明理哲思的书,因为这些远不及诗集能带给人更多。 文字写多了,难免陷入循环,尤其是对人生的感慨。所以要避免感慨,多去说一些对现实事物的描述与看法。做个俗人。 其实我也明白为什么我不能理解,因为我把与自己无关的部分都剔除了,把自己办不到的都遗忘了,改变不,那就离开。我始终专注于我能改变的一些事,所以越难体会那些哲学上的事情。 是我的,即便我忘记它,它有要找我,让我想起它。不是我的,即便我经历了百转千回,也寻它不见。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才有机会变优秀。和装作优秀的人在一起,也就学着虚伪地变优秀。而不优秀的人是不存在的,除非你没长眼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必要不充分。我们吃东西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为了吃东西。 欲望并不意味快乐。只是意味着我想做,或者必须去做而最后确实也做了的一种事情。 极度的拜物是病态的。我反思自己。其实也没啥好分析的,正常的生命过程,本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 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匮乏在变,从一种匮乏变为另一种匮乏。不妨做一种设想,过程忽略了,只看结果就是,人们逐渐因为一些小事而不断攀比。大家都有,就相当于大家都没有。若能免于着虚拟的匮乏,去寻求自己真正缺乏的事,那,就好了。 被去掉了丰富性的世界。那么多,也不过是千人一面。有人制订了规则,(这类规则我之前思考过),其实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制定规则,制定规则之后,虽然有一定的筛选效果,却也因此损伤了多样性。 捡到了别人还未发布的佳作,人没了。然后就烧给它了。其实,作品这东西,只有自己用心感受之后写出来最佳,否则,也解释不清。 我们一方面挤破脑袋接受物化后的人生意义,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求不得而焦躁抑郁。是因为不得不接受,是因为求而不得。是因为求而不得所以觉得其珍贵,而忘记了它本身究竟是否珍贵,也忘记了自己喜欢才算珍贵。 网络最擅长于制造四面楚歌的假象,它能把2%放大成90%,快乐蔓延飞速,恐惧也同理地蔓延飞速。可真是一浪接着一浪。让人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逐渐迷失,别人说什么也就是什么了。 我需要变成刚体。固执一些吧! 只要不自暴自弃,我们总是会越来越强。确实,傲慢是进步最大的宿敌。我们总觉得自己全知全能,被别人教育很没面子。呵!这样想的话,那就没法进步。 放纵产生的衰老速度可是肉眼可见。 腐朽不堪。我其实不太喜欢,但是基于“我们会不断进步”而鼓励磨练本领。 别人作用于我的事,我也迟早会作用于别人。看不起倒也不是,教不会却也无法改变。 事世果真如此不如人意。 我不知道时光走得这样快。确实,我都长这么大了,可不快? 救赎,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心灵旅程。 资金砸进去,是要产生效益的,否则就是在做慈善。我们怎能空谈美感?时代一个时代一个样嘛,也没什么。 文艺沦为了矫情。嗯。其实无所谓,自得其乐就好。 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生命也是精神的生命。 物质世界的变化改变了我们曾经积累出的精神世界。不足胜有余。 我突然明白些空虚了,我们无论如何努力,最终也改变不了结果啊。 生命居然也因为过剩而被当作垃圾看待。我也许不会这样看,是因为我无比幸运。可是,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在受苦呢。我……做好自己吧。最无意义的事,就是无能的善良慈悲。 是啊!无论我们怎样克服虚无,由多余产生的虚无是最难以克服的。 无根。在《溢出》里面,我就看到过,一个人最大的失落在于没有归属感。飘摇着如蓬草一般,何其孤零。 最近在看虚无,反复不断地看虚无。我发现,是否文学早就没有一点用处了?如果不能进殿堂,就只配呆在垃圾堆?多余。我们真的太多太多了吗?我没有任何资格说任何话。 算了不说了,我们的期望值是在增高的。寿命是增长的。也许我该乐观一些。并且,我也只能如此。

最新小说: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玄离活着时候的猜想 影视世界从二十不惑开始 一天一诗一故事 老郑散文诗 墨小典的随笔日记 青花梦幻集 无限神座 青龙传之穿越时空的少年二 情绪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