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庐旧主所施之缘法,是缘自于“地煞七十二术”中的一桩神通。 “地煞七十二术”,出自《历代神仙通鉴》,又与天罡三十六法统称《天书》。 《概述》中有数语,盛赞地煞之术: 上可梯云,下能缩地。手指处,山开壁裂;气呵时,石走沙飞。匿形换貌,尽叫当面糊涂;摄鬼招魂,任意虚空役使。 豆人草马,战阵下添来八面威风;纸虎带蛇,患难时弄出一桩灵怪。 风云雷雨随时用,水火刀枪不敢伤;开山仙姥神通大,混世魔王法术高。 这已经是少有的长篇幅介绍了。 可见在《概述》作者的心目中,这“地煞七十二术”确实非同一般。 而茅庐之旧缘法,所系的正乃是一个名为“导引”的地煞神通。 “导引”之术,即是养身之术的概指。 【导引: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通常来讲,学习一门法术,就是学习一门学科,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知识,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相关门类知识。 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难度都是极大的。 比如这“导引”之术,里头牵涉到的学问就有气血、经脉、炼气、吐纳、脏腑、肢体等等相关门类的知识。 不将这些相关门类知识先弄清楚,你就无法搞明白“导引”之术到底是什么,更别提知道接下来怎么去修行它了! 所以茅庐之缘法,才需要花费焦平一个月的时间来聆听、记忆、理解、学习。 学习完基础知识后,然而“导引”之术具体该怎么来修,各家又有各家的看法,各人又有各人不同的选择。 光是《概述》之中,一笔带过时提到的“导引”之术就有—— “五禽戏”、“养生操”、“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赤松子导引法”、“虾蟆形气法”、“彭祖卧引法”、“王子乔导引法”、“小劳术”、“八段锦”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导引”之术。 而这些还只是《概述》中提到的、流传得比较广的。 天下间还有其余类别的、不为大众所知的导引养生之术,比如茅庐缘法这门。 所以学习一门地煞天罡法术,想要做到精通,就至少得把这领域内的所有东西给学个七七八八了,这是非常困难的。 更别提多学几门了! 就像研究生选专业一样,一般人学一两个专业,就已经有得够学了。 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学很多的专业。 而茅庐缘法所传“导引”之术,并无具体的名称,只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为要,又有九式练法,分为: “龙导”、“虎引”、“熊经”; “龟咽”、“燕飞”、“蛇屈”; “鸟伸”、“虎据”、“兔惊”。 焦平依法习练之,导气引体,吹呴吐纳,使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两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修行的进展。 “导引”之术,其实就是“炼精”之术。 “炼精”之术与“化气”之术两相结合,才是完整的“炼精化气”。 而“精”是什么? 精就是血,所以“炼精化气”,就需要肉壳能量和精气精华的供养。 有了“炼精”之术相辅,焦平的“化气”进度一下子,就大大加快了许多。 他依法日夜用功,勤练不辍。 不久后,即先后完成了“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两经的经脉改造,将其顺利化为“灵脉”。 对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修行,亦有几句歌诀可以用来概括形容: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而“通经”进度之所以能这么快,除了有“导引”神通的神妙相辅之外,更还因着灵气属性相助之妙。 原来不同行属灵气,有着不同特性。 水行灵气主生发、润泽万物,与金、火行这类主杀伐的不同。 水行虽在具体对敌上会弱了一些,但在道行积累和养身方面,却有独特优势。 而这种优势,对于通经是有利的。 身体的生物本能,对于水行灵气融入是欢迎的、知道有好处的、甚至渴望的。 而不似金火两行一般,是带着警惕抗拒的,就像手碰火会自动收缩一样。 而经脉被打通,成功将其改造成为“灵脉”后,接下来就能引入天地灵气化为体内法力,在经脉之中营运行气了。 赖此相助,接下来“通经”的进程,便会大大的加快,并且是越通越快了。 …… 焦平继续闭关修行着。 “导引”神通的加入,使得他修行的进度大大加快,但同时这加大了他肉壳的负担,进一步使得他的食量大大加大。 不过他并没有去“蛇窟”那边觅食。 而是克制着自己的口腹之欲,每天往之前那一山一渊之中,寻些味同嚼蜡的狼犺蠢货做吃食。 只偶尔去山涧之中打一尾寒鱼解馋。 他也没有再去找黑三郎。 黑三郎只是出身低,但其实并不笨。 焦平相信它是不敢冒着日后会被报复的危险,拿一些假信息来糊弄自己的。 那样并不值得,因为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比例,聪明人是不做这样的事的。 这“一窟一山一渊”,已经是它所知道的、能拿出来的最好的觅食地了。 因此再去找它就没用了。 等一山一渊的猎物被吃完了之后,倒是可以尝试着往鸾巢一行,见见那鸾鸟。 身为这片地界上面,明面上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信息贩子,想必自然是不可能不知道周围猎场的信息的。 既然如此,自己提出想要买上几个,想必也未必不可行! 找它,可比找黑三郎管用多了,当然在花费上,肯定也比黑三郎贵多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远图,眼下还是先顾着眼下的修炼为上。 焦平继续投入修行。 接下来他修行的,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对互为阴阳表里的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