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继续问孔子:“请教夫子,寡人身为一国之君,欲行教化,该怎么做?” 孔子一听就乐了,推行教化,正是他最想向国君表达的思想! 这个问题,孔子不知与学生探讨过多次,其中与高徒曾参的一次对话,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推行教化的治国理政思想。 孔子整理了一番言辞,对鲁定公娓娓道来:“主公,这个话题说简单一点,就是明德遵道。且容臣细细道来。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故没有德行,道义就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 这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着的,两者都要抓好。 举例来说,即使有国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驾驭,那就无法在道路上奔跑。 即使国家地广民众,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就王道霸业。 故,古之明君往往内推七教,外行三至,此乃治国之道也。 七教修成,守国无忧;三至实行,可行征伐。七教三至,国君不烦忧,百姓不困顿,此乃明君之道。 内可安定百姓,守护国家;外可击千里之敌,并得胜凯旋。” 什么?真正的明君是既治理好了国家,不劳民伤财,更是没有治国理政之烦恼? 按照你孔老夫子的话来讲,只要实施七教三至,就可以成为明君了? 鲁定公激动万分,小心脏跳得如兔子般,他急道:“夫子,请讲慢一点,寡人需要消化。” 孔子微微一笑,施礼道:“主公,臣举个例子吧。古时,舜帝身边有两位贤臣,一曰大禹,二曰皋陶,有此两人,舜帝可足不出户而治理天下。 主公想想,这样的帝王何忧之有?主公,臣以为,国君之忧患,莫甚于国家不安定。大臣之罪责,莫过于政令不推行。” 鲁定公听着感觉有些敏感,他打断了孔子的话,问道:“夫子刚才说不劳民伤财,请问夫子,如何才能不劳民伤财?” 孔子胸有成竹道:“明君治国,定遵循节约民力,不用民财。节制田税,亩税不超十分之一;慎用民力,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 此外,无论是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还是百姓进入市场交易,都不滥收赋税。不劳民伤财,即生财之道。” 鲁定公频频点头,他问道:“请夫子详细讲讲何为七教。” 孔子道:“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主公,此七教乃治理民众的根本。政教定,则本正也。凡是身居上位者,都应是百姓表率。表率正了,还有什么不正的呢? 如果那样,则可实现国君以仁为先,然后大夫忠而士讲信义,民众敦厚民风淳朴,男子诚实女子忠贞。 此乃七教推行之故,以此教化国家,则四方顺从而无怨恨,以此教化家庭,则家庭和谐稳定。 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故百姓弃恶如同用热水浇雪也。” 鲁定公不由鼓掌称善,见国君高兴,孔子却道:“主公,若要真正治理好百姓,臣以为还远远不够。” 鲁定公饶有兴趣,道:“请夫子详细道来。” 孔子道:“古之明君,往往采用七项措施治理百姓: 一是依法而分封土地,置官吏而治理。故贤良之才不被埋没,顽暴之民无处隐藏。 二是委派官员经常视察,定时考核,进用贤才,罢免贬斥庸碌无能无德官员。故良臣愉悦,劣臣害怕。 三是怜悯独居的人。 四是赡养孤寡老人。 五是同情穷困的人。 六是诱导百姓孝悌。 七是选拔有才能的人。 治理民众,若实施这七项措施,那国内必定无人犯罪。 主公,身居上位者若爱护百姓,如同手足爱护腹心,那百姓必爱戴居上位者,如同幼儿对待慈母。 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主公,以指可量寸之长短,以手可量尺之长短,以臂可量寻之长短,此乃近身之规则。 周制,三百步见方为一里,一千步见方为一井,三井合为一埒,三埒成为一矩。 五十里之地可以建城,百里之地可以建都,此乃积蓄财物之需,令民众安居。从而,远方蛮夷虽服饰不同,言语不通,纷纷归附。 即使没有市场交易,百姓也不缺乏生活用品;没有严刑峻法,社会秩序也不会混乱。 捕猎鱼兽,并非为充盈宫室;征敛赋税,亦非为充实国库。而是以财货弥补灾年不足,以礼节防范淫逸奢靡。 主公,多一些诚信少一些文饰,礼法就会得到遵守,国君的命令百姓就会听信,国君的行为就会成为百姓的表率。 君与民之间,如同一个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百姓信任国君,如同相信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一样。 四海之内,如果人人可见国君圣明的德政,那国君离百姓虽远,可会感觉百姓一直在自己身边。 如此,则勿需动用武力,自有威慑之力;不必赏赐财物,臣民自然亲附。国君之恩惠,万民皆可感受。 故臣认为,明君七教而内可守国,外可败千里之敌。” 鲁定公听得热血沸腾,孔子的话道理很清楚,他听得津津有味。 于是鲁定公又问道:“请夫子再跟寡人详细讲讲何为三至。” 孔子道:“三至,乃礼节、奖赏和音乐这三种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最高的礼节,是不需要谦让却使国家得到治理; 最高的奖赏,是不需要耗费财物而贤士高兴满意; 最美妙的音乐,是不需要发出声音却让百姓和睦相处。 故明君治国,务必力求三至。如此则可声名远播于天下,贤士尽归附于己,百姓皆可为己所用。” 鲁定公虚心道:“请夫子讲得详细一点。” 孔子道:“所谓最高之礼节,是明君应知道天下贤良士人的数量,知道其姓氏名字,掌握其才能德行,知晓其住处所在,并封其爵而赐其地,使其得到尊崇。 这就是不需要国君刻意谦让,但可让贤士自愿自觉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的道理。 所谓最高之奖赏,是用官职彰显贤士之名声,用俸富贵其家族本人,勿需另行赏赐财物。这就是不需要耗费财物,但可让贤士高兴满意的道理。 所谓最美妙之音乐,是让天下百姓重视名节声誉,从而不行违礼背法之事,达到人人和睦社会和谐。这就是不需要音乐有声,但可以使百姓和睦的道理。 所以,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可以对外征伐了。 主公,仁慈莫过于爱护人民,有智莫过于知贤,明君治国莫过于选拔贤能。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国君就可以让天下贤士都能为之效力! 对外征伐,目的是讨伐礼法废弛的国家,废弃昏暗残暴的国君,抚慰其百姓,不夺其民财。 明君所至,如及时雨降临,所经之地越广,所得民众越多,这就是对外征战无往而不胜的道理。” 无论是鲁定公还是五位卿大夫,都对孔子的回答心服口服再加佩服。 这样的治国理政人才,鲁国一直废弃着没有好好提拔重用,着实失策。 不用再考核了,赶快让孔仲尼把理论运用到鲁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去吧。 原先既定的什么史官一类的研究员性质的官职,是不可能让孔子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治国理政的。 那就给个实职干干,中都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