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村小学的建设工作,周正所需要操心的地方不多。
去和材料厂谈价格,那是老刘的事情。
况且,老村长在十里八村所积累的人脉关系,在这一刻也完全释放了出来。
这十里八乡的人,一听说白杨村老村长起头领着外面的公司,要将白杨村小学重建,大伙也都是能出力的出力能帮忙的帮忙。
毕竟,老村长的声望还算是有的。
当然对于周正来说重建工作,他肯定是帮不上什么大忙的,顶多也就只能在旁边指挥指挥工作,那就顶了天了。但以他的本事他并不打算说。
只将白杨村小学的这个建设方面的问题抓在手里,比较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方面的事情重要的同时。
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保护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孩子,也就是说并不是只要给孩子们把环境弄好了,他们就能够有更好的学习发展潜力,这也是一个极其错误的问题。
能够有所佐证的就是曾经在农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当口,有很多人捐了很多钱很多物。
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发展,但他们却忽视了,在好的环境下,很多孩子或者说是很多山村的教育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这个较大的发展,指的是在教育资源上面没有造成应该有的那种倾斜。
以至于很多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两眼一摸黑的。
哪怕给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但如果不能真正的解决教育问题的话,那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杨老师,您说说,我这要是给咱们这边招人的话,要是没点门路,估计也招不到人。而且就算是价钱给的到位,咱们这地方,人家也不愿意过来……”
周正这段时间,一直在跑白杨村小学教师的这个招聘工作。
如果想要将这个村庄,改造成针对于曙光高端农业和具体的有特色产业发展的这一些农村。
相互依照相互对比的话,那么往后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将白杨村打造成一个典型的,农业发展性质的基地。
而他所要借助的是通过教育反馈的同时,和农业发展并重的方式,所展现出来曙光高端农业的力量,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
也能够双管齐下,将教育事业重新提上日程。
尤其是农村教育发展,现在已经有些雷声大,雨点小了,他不希望这样的事情,继续歪曲下去。
所以这段时间,除了上课之外,基本上一有闲工夫就往这边跑,就连曙光计划那边的那些工作,暂时都没有顾得上。
再怎么说,这都是好几千万的项目,和其他那些小打小闹的项目相比,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况且,他这个是和人家袁氏集团签的合同,虽然合同上并没有规定时间是怎么样的,但要想向原总裁证明自己的实力。
周正就不可能,只是表现出这样的水平,要不然,人家给他的这笔投资,估计就是最后一笔了。
“是啊,小周,你说的对!”
杨铁林远远的看着正在进行重建的小学,长长的叹了口气,也紧跟着说,“其实相较于现在孩子们所生存的环境,最重要的,还是村里的人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视。”
说实话,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智商能够间隔多少?有科学证明,至少99.5%的孩子之间智商方面都不存在较大的一个反应。
是,确实有那种天才性质的人物存在!
比如说,周正。
但全世界也是有9成9以上的人,都是那种普通人,那么他们先天上,既然没有什么缺陷的话,肯定就要从后天上找原因了。
“其实啊,这么多年下来,咱们白杨村里,也出了不少好孩子,他们都挺聪明的,但却没有什么学习的空间。
有些东西吧,他们比城里的那些孩子很晚的时间去掌握,而所剩下的那些时间的空档,不是替家里干繁重的农活,要不就是在村子里面无所事事的疯跑。
这其实对孩子们来讲,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情。
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也曾经和村民们或多或少都说过这些事情,他们虽然口头上都答应了,但是背地里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也很无奈。”
杨铁林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满是一股无奈加悲痛的感觉,他能够知道。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在小时候的一个时间锻炼对他们的学习培养和兴趣的一个产生发展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间段。
如果这个时间段。
孩子们一天天的就无所事事的呆着,那么往后继续发展,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以及以后的学习,都是一个极大方面的影响。
好在周正对于农村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曾经也采访过。
按照他的这种性格,也曾经翻了很多案例。
而针对于农村教育,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其实不外乎于物质上的发展和精神方面的提醒。
往后继续发展,势必是城市化进展中的结果,到那个时候,乡镇的中小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是那种没有迎接过上一波教育红利。
或者说,没有在教育发展的环境中把握好机会,从而让自己的教育水平偏低。
到时候只能在大城市里打工,从而没有办法融入城市,继而,他们对于读书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而且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哪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子女的教育中去呢?
周正对此的想法,就是觉得乡村教育的衰落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但很多人对此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他们会让自己的子女在城里读书。
哪怕城里读书的成本很高,特别特别高,甚至得让他们拼上生活所有的价值和条件,不断的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但他们也绝对不会放弃,不这么做。
这话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个体对于大的社会环境没有办法改变,因为自身的渺小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一个大环境对人的影响。
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他们希望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就要逃离乡镇。
像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这种庞大的政策,估计只能在一个辉煌的年代才有可能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