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易涨红着脸反诘道:“临安伯评评理,我部孤军抗清,没有兵粮饱和银补给,在清军腹地抗战,不行此……之事,将士还不都得饿死,如何抗清?吴某也是读书人,岂能不知此事荒唐,可事急从权,与大局相比,小节不妨舍弃。”
吴争听明白了,一个是死守礼义、不肯折节,另一个是事急从权、就地给养。
一水一火,水火不容,闹掰了。
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而两个都是读书人,都是崇祯朝进士,一个崇祯十年,一个崇祯十六年。
居然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性。
吴争无法去评价二人谁对谁错。
但就目前局势而言,二人都对也都错,其实如果让二人中和一下,或许一切都会改变。
可问题是,谁都不愿意改变,这就是目前南明的困局。
不是每个文人都谄媚于敌,也不是每个文人都忠义于国。
这其中还有许多摇摆不定,见风使舵之文人。
吴争一时间,有些懊恼起来,这个局怎么解?
吴争心里很清楚,这个局必须解开,否则日后自己势力必将遇到这个问题。
忠义之士必须招揽,否则如何号令天下义士反清?
可忠义之士不是无欲无求、完美之人,他们也有弱点,也有诉求。
象吴易这样事急从权的更不少,他们忠诚于大明,在拼死反抗清廷,可他们确实在当地为非作歹了,特别是当地百姓视之如寇,由此使得当地百姓更欢迎清军胜利。
而那些谄媚于敌的文人,未必是真心投靠清廷的,或许只为了利益,或许仅仅是贪生怕死。
更何况那些摇摆不定的,如果将二者全推向了清廷,那么抗清都做不到,就惶论复明了。
可现在肯定不是纠结这事的时候,吴争定了定神,对吴易道:“依你刚才的说法,卧子先生是被松江城的清廷官员加害了?”
吴易正容道:“我是实话实说,我也从没有责怪卧子先生弃我部于不顾,但卧子先生的心性过刚,说话、行事不留余地,避居在松江城内,恐怕会得罪不少人。”
吴争听明白了,如果真照这个心性,刚极易折,陈子龙十有八九已经不在松江城了。
因为以当时的情形,如果陈子龙自由身,肯定会兴奋出城,迎接明军。
如果被拘禁,吴胜兆肯定会献出邀功,因为就算吴胜兆要隐藏陈子龙,图谋不规,他也应该知道,他率军离开,吴争派宋安驻囤,陈子龙一定会被发现或者被人告发吴胜兆拘禁陈子龙。
陈子龙不是普通人,他是名人、名士,去向自然有人留意。
所以,陈子龙肯定不在松江城了。
得出这个结论,吴争对夏完淳分析了一下,直言相告道:“令师恐怕真不在松江城了,忠义伯所言在理,你放心,我派人立即回松江城让宋安打探一下,只要还在松江,定能保他平安。在松江城了,也能知道去处,我等再想法营救就是。”
夏完淳点点头道:“恐怕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