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书友“梁孟昌”投的月票。
其实面对这种重装铁甲,刚开始时岳小林也发怵。
但他迅速忆起,吴争在光复无锡、常州时就曾经遇到过这种铁甲兵。
吴争当时的应对方法是,第一次以“地趟刀”的方式,在近距离刺中铁甲兵脖颈处,那里是头盔与铁甲的接合,有着不可补救的缝隙,道理很简单,真要没了缝隙,那不成僵尸了吗?
头不能转,胳膊不能动,怎么走路、登墙、搏杀?
第二次攻常州时,吴争的应对是,借助江阴百姓献上的百领铁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城墙上以硬对硬,直接撞上去强撼。
这种实战的战例,在军校基本上学员都耳熟能详。
岳小林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他下令将铁甲兵放上城墙,欲重演吴争当时旧事。
事实上,此时的情况要比当年吴争第一次对抗铁甲兵时,有利得多。
那时,沥海卫还没有正规枪刺,杀敌用的是刀,大刀。
仅以区区刀尖刺破、划破敌人喉咙,难度更大。
如今北伐军的枪刺虽然也笨重,但好歹是长条形的,比刀也要薄不少。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北伐军士兵,几乎都经过军校的熔炉,作战意志和主动性要强得多。
随着铁甲兵步步逼近、城下敌人步兵还未登城之际,守军数百士兵迅速向前趴俯,然后匍匐向铁甲兵爬行。
这就极度难为了这些铁甲兵了,突然失去了面前的目标,这低头的动作,着实太难了,脖子下的铁甲,遮掩、局限了他们的视线。
可岳小林一样不是神仙,他也犯了个错,几乎是无法补救的错误。
铁甲兵确实笨重,可他们能低头,再不济,往后退一步,还是能看见守军动作的。
同时,这一低头,无形中化解了岳小林的后着,也就是说,因为低头,原本头盔与铁甲间的缝隙,被掩盖了。
守军转身,仰头向上刺出的刺刀,全被挡住了。
双方近在咫尺,一个靠前的守军,心慌之余不小心摔倒,被铁甲兵沉重的脚踩上胸腹,当场惨呼,吐血不止,这种凄厉的惨叫,最伤士气。
时间紧迫,只要半柱香的时间,敌步兵一涌上城,那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岳小林情急之下,开了一枪。
这一枪,歪打正着。
或许是天意吧,岳小林情急之下的一枪,正中一个铁甲兵的头部。
铁甲兵头部有头盔,又因为低头,眼睛的孔洞都已经无法成为目标,击中有何用?
事实上,守军将士都被蒙蔽了。有用,非常有用。
铁甲兵是经过遴选出来的,体格极度强壮。
哪怕是被火枪正面击中,也能强抗过去,可这不表示他们没有受伤,或许面罩后,都是满嘴的血。
但他们的头部是抗不过去的,滚圆的弹丸,虽然无法象后世的尖头子弹击穿头盔,但会让铁盔中的人头,如被巨锤砸了一般,这不是正常人能抗得住的,就算不被当场震昏,铁头盔里巨大的回响,也能将人蒙痹。
守军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他们看来,目标越大,命中度越高,军校也是这么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