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瀚率大军凯旋回南都当着文武百官向陈阿清言及不会常住南都、中都王宫,銮驾附近的文武百官都听得真切,这分明就是暗示啊,文武百官纷纷开始上书劝进陈瀚称帝。甚至有文武上奏请求更改国号,认为如今国家之强盛,海疆之辽阔,海东国号已不合时宜,不少文武还将各国使臣也拉上准备在觐见时联名上尊号劝进。
海东王陈瀚准备更改国号称帝的消息迅速在南都海市城中传播开来,南都海市臣民一片议论纷纷,海东王陈瀚若更改国号称帝,必将与大明形成南北对峙,各帝一方,或许还会出兵浮海北上问鼎中原。
海东国官方报业《南都塘报》刊登评论更改国号称帝利弊,民间小报也纷纷跟进刊登报道,不少名士纷纷投稿登报发表自己对海东王更改国号称帝评论得失利弊。
王宫紫微宫大殿中,一袭紫衣蟒袍的陈瀚虎视着一众文武道:“众卿所上奏书本王皆已过目,称帝不可行,更改国号可以当殿讨论。”
文武百官一听殿下已对称帝盖棺定论,看来殿下还是不想与大明朝廷分庭抗礼啊。
陈阿信当即出列奏道:“启禀殿下,我国疆土之辽阔,国力之强大,不在大明之下,海东国号也不合时宜,臣以为当定国号为‘大陈’,陈,战阵也,以示我国武力之强盛。”
赵明朗随即出列奏道:“启禀殿下,臣以为不妥,前有南北朝南陈皇帝姓氏与国号相同,然南陈国祚不过三十余年,以大陈为国号恐有不详,望殿下明鉴。”
“赵相国此言差已”陈阿清随即出奏道:“陈国乃周武王所封三恪之一,国祚延绵近六百年,何以不祥。韩赵魏三家不也是国君姓氏与国号相同,何以不妥?”
赵明朗忙辩解道:“韩赵魏皆周天子所封诸侯国,南陈乃朝代,自是不同。”
不少文武纷纷赞同道:“是极是极,定国号须得慎重,万万不可草率啊!”
陈瀚听着文武百官争论更改国号不休,随即下令道:“众卿将所认为符合国号拟好呈递上来,本王一一仔细斟酌。”
“臣等谨遵王命”一众文武纷纷躬身领命,忙开始讨论新国号,大部分人选择历朝历代强大的朝代政权为新国号,纷纷开始拿起殿前御林军抬来的书案和宫女准备的文房四宝提笔在书案白纸上挥毫写下。
秦勇接过殿前御林军收上来的厚厚一叠白纸呈递上,陈瀚接过仔细看完一一分类,大夏、大周、大汉、大唐、大宋、大陈、大秦、大魏、大梁、大齐、大晋、大楚、大吴成为文武百官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国号,有不少文武官员认为新国号不能与以往朝代政权重名,需制定全新国号,大平、大武、大盛、大兴、大安、大宁、大顺等崭新国号出炉。
陈瀚拿着写有大顺国号两字及注解问道:“大顺,谁想出来的?”
“是臣所拟国号”一脸兴奋不已的曹学佺忙起身禀道:“大顺,意为顺应,顺从,顺天应民,臣以为定大顺为新国号上符天意,下合民心。”
陈寅起身奏道:“启禀殿下,我国以强盛武功争霸天下,臣以为大武更适合新国号。”
金千镒也起身奏道:“启禀殿下,大平可为新国号,谓时世安宁和平,亦有平定天下之意。”
刘雄起身大喊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汉威震天下,臣以为新国号当用大汉。”
赵明朗当即反对道:“陈友谅已用大汉作为国号,以汉为国号朝代政权繁多,且还有胡人使用汉国号,新国号断然不能使用大汉作为国号。”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瀚念道:“强汉盛唐汉人之骄傲”
文武百官一听殿下被刘雄一声大喊‘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深深吸引,国号大汉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忙纷纷开始在大汉国号上下功夫注解:“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此乃前汉名将陈汤名言,以大汉为国号,实乃顺天应民,大明与我海东国纷争不断,实乃犯我国者,朱明也。”
“牵强附会,一派胡言。”
陈阿清忙跟着注解道:“大汉皇帝陈友谅为朱元璋所败,陈友谅出自义门陈氏,与殿下同族,若以大汉为国号,是为陈友谅复仇,实乃顺应天意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