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周扬帆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让人难以忘怀的1997年早已远去,充满希望的1998年也已经把日历翻了二十几页。
在农村人的习惯里,还是把农历春节当做新一年的正式开始,在这个全民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潮河湾的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
蒸年糕蒸包子,杀猪杀鸡出鱼塘,准备着年三十的吃食。周扬帆家也不例外,杀了一只专门留着过年的公鸡,割了几斤五花肉,选一部分出来炸了肉丸子,其余的留着红烧。他们家不需要买鱼,在他家后面就是一片鱼塘,这个生产队时留下来的集体产物,如今被分配到了周世银名下,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当上新队长,鱼塘的分配也是周世清的主张。条件就是每年出鱼塘的时候要给全队每家分四斤鱼,其余的全部算是周世银自己的收成。
昨天周世银送来了两条家鱼,另外又给了二斤小杂鱼,足够他们家过年吃的了。鸡,鱼,肉,加上存下的一抽屉鸡蛋,这就是周扬帆家最主要的年货了。当然花生瓜子这些也是少不了的,还有必备的桂花糕,寓意着新的一年往高处走。
去蔡建家还了五百块钱,给周远航买了件新衣服,带着鼓囊囊的包裹,许有香回到家里,看见周扬帆正蹲在地上,将整张的红纸叠好,慢慢地裁成宽窄不一的条幅。
过去这些活都是周世清干的,每逢到了腊月二十五六,他就会提前将红纸裁好,恭候老太爷写春联,而这时候周边的邻居也夹着红纸三三两两地来了。
老太爷用围巾将棉袍勒好,手握墨笔在铺就的红纸上挥毫泼墨。每有一张红纸写好,就有人小心翼翼地捧起,铺在地上晾干,然后欢天喜地地收拾起来回家去了。
这是老太爷的保留节目,这位老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在放下戒尺多年以后,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尽兴地施展着自己的才艺。而这时候还是娃娃的周扬帆就静静站在一边,看着老太爷庄重的模样,轻声念出他笔下一个个刚写就的字。
老太爷写累的时候会放下墨笔休息片刻,这时候就会有人递上卷好的旱烟,又有人端过来热气腾腾的开水,偶尔还有谁带来的点心。这时候老太爷就会给在一边的重孙子讲着对联上的典故,周扬帆也就是从那时候才知道,从宋代开始华夏大地上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流传最广的公认的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是出自于五代后蜀的孟昶之手。
想着那些过去的往事,再看看如今老迈得提不起笔的老太爷,周扬帆就有点伤感,然后又有了些释怀。时间的流逝是谁都无法阻挡的,正是前辈们的逐渐老去,才有了年轻人不断地成长。这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谁都改变不了,后辈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老人尽量过得舒心一点,晚景幸福。
看到重孙子已经将红纸裁好,老太爷拄着拐棍慢悠悠地走到桌子边上,看着周扬帆写字。周扬帆小时候学过毛笔字,小学的时候每周都有一堂习字课,写得最好的学生会被老师圈上红圈,让全班传阅。周扬帆的字也有几次被圈过红圈。他每次被划了红圈就会拿回家给老太爷看,老人家也会耐心地指出其中的不足,指导重孙子蘸水在门板上练习。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繁重了,他也就慢慢放弃了练习毛笔字,到如今算起来已经有五年多没有拿起毛笔了。
周扬帆看着铺就的红纸沉默不语,桌边小碗里的墨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是他就是没法静下心来写出第一笔。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太爷在身边让他有点紧张,或许又是有其他的心思。
“不要紧张,写就是了。”可能是看出了重孙子的拘谨,老太爷缓声说道,苍老的脸上满是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