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作浅谈,话题转向这次借款。
“母后已将借款事宜详细告知本王,虽说此番是由海郡王出面借款,但本王还是担心这借款若是有个闪失,损失的虽是郡王的财富,但伤却伤及朝廷,不知海郡王可有考虑。”
“郑王放心,此事沈某做了万全准备,就算钱全赔了,我朝也不亏。”
“嘶……钱全赔了如何能不亏?”
“呵哈哈,来,沈某先敬郑王一杯。”
“好。”
从这一点上能看出,周启和女帝政治风格上的很大不同,女帝是不想自己承担风险,但同时又要捞好处,所以女帝既不想自己拿钱出来,也不想让国库拿钱,但沈云卿拿钱出来,女帝就觉得没问题。
女帝不担心沈云卿亏本,相反沈云卿如果血本无归,甚至是削弱沈云卿的一次机会。如果沈云卿赚了,女帝也能薅羊毛。
但是周启不这么认为,无论损失谁的钱,都是国家的损失。
比方说,企业家揣着一百亿去国外投资,结果全亏了,这是个损失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乍看是个人的资金,但如果这种案例不止一个,而是有一万个。造成一百万亿的个人损失,这就会给国家财政税收和国内经济运作带来巨大问题。
因为这一百万亿如果用在国内经济市场的运作,就能产生就业、消费、税收。但现在这一百万亿损失在了国外打了水漂,就成了人家的收入,反过来人家再用这一百万亿到你国内来消费,就是白白买走一百万亿的商品和服务。
所以私人资本在国外的损失,本质上损失的还是国家经济力。
周启思考的角度和女帝完全不同,而周启这么想,其实并不完全出于国家经济层面的考虑,而是出于帝王心性。因为周启认为沈云卿的财富属于“皇室”,因此沈云卿的损失,就是皇室的损失。
但女帝虽然也有这层想法,但是没有周启根深蒂固,因为女帝现在比沈云卿富有,对女帝来说损失的起,而且如果沈云卿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女帝是乐见的。
而周启现在没有接管内司府,不知道女帝经济实力的厚度,当发现“皇室资产严重流失”,他肯定会比女帝更重视。
不过周启考虑的也不无道理,但凡是都有万一,万一赔本了怎么办?
所以得有一个兜底保障:
“郑王放心,万一借款赔了,其实还不至于赔的太厉害。但利息肯定收不回来,因此收不回的本金与利息,沈某也想好了。让乌兹曼卖地给沈某,沈某用乌兹曼的土地赚钱。”
这田产都买到了国外去,周启闻讯吃了一惊:
“买地?”
“是,让乌兹曼把沈某看中的土地卖给我朝,然后本王经营开发。”
“可本王听说,这乌兹曼不比腊婆、北昆仑,这乌兹曼尽是些沙漠,乌兹曼的地能有什么收益?”
“土地无论沙漠还是粮田,岂有嫌少的道理,即便是不毛之地,有总比没有的好。想那天山都护南方都是沙漠戈壁,朝廷何不弃之?日后我朝要经营世界,就得在乌兹曼有个根,有了根,才好让他人忌惮。”
“可这是上千万两的借款,沙漠如何能相提并论。”
“沙漠也能变成绿洲,而且沈某要的土地也不是寻常之地,日后可以开发经营成港口,用于海上贸易与我朝军港,如此就能不断做大,连本带利赚回来。而且这是在人家的地皮上收税,要比在国内收税更划算。”
如果说开发腊婆,开发北美,开发罗哈诺、达尔翰都是肥沃土地,打阿瓦达提、骠国,都拥有看得见的表面资源,沈云卿这次买一块沙漠,就让周启完全无法理解。
至少之前沈云卿闹着要打这些地方,至少事后证明都是宝地,现在乌兹曼到处都是沙漠,买再多的地,还是沙漠占多数,能有什么经济收益抵得上一千万两白银。
但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俗套了。
沈云卿现在着眼于未来的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必须要在世界关键地区有帝国自己的根基,最好是永久性产权,而不是租的。
首先,买沙漠也不是一无是处,全无经济利益。中东的沙漠地下有石油、有天然气、有凝析油,仅此一块利益,绝对超过现在的一千万两白银。
其次是事在人为,日后随着技术进步,沙漠也能变成绿洲,通过后期的经营开发和基建,能建设港口和贸易区,带来长期的丰厚利润。
其三是乌兹曼沿海也不一定都是沙漠,沿海沙漠主要集中在红海、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阿曼湾,地中海沿岸有很多的可耕地。
岐帝国日后要在中东和地中海有一个自己的基地和飞地领土,以保证帝国军事力量日后可以投送到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