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陛下的CEO > 第442章 讨说法

第442章 讨说法(1 / 2)

瓦瓯、潮瓯是腊婆五地中的精华所在,尽管生存环境比交趾恶劣,平原也更破碎,洪水泛滥更加严重,但很大程度上是其文明指数低,不会经营,同时好吃懒做,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现在两地丢了,同时丧失的还有大量人力和提前储备的物力,其无法以本土物力、财力去经营消化占下的交趾,相反丧失了后方基地,赵越驻扎在交趾的兵力和民夫,就需要从交趾获取资源。

而交趾岐民被其屠杀殆尽,剩下的又都是不服管教的土民与少数民族,不内讧才见鬼。

所以速取瓦瓯就更有必要,瓦瓯现在意味着能阶段性的结束战争,从而调整战略,岐军不必大动干戈与之死磕。

晚饭行将用完之际,钟墨俞突然入帐而来:

“钟将军,可是马总管有要事?”

“回郡王,是振州刺史郝大人到了。”

“嘶……郝仁,他来做什么?”

“不知,只是说来找郡王。”

“那好,在下即刻前去。”

待钟墨俞离去,欧阳龙菲说:

“莫不是赵越在交趾攻入了振州?”

“不像,水师就在交趾沿海,腊婆军焉能有此战力,多半不是此事。”

郝仁是振州刺史,也就是现在海南三亚的市长,这没来由的从振州跑腊婆来,不免让沈云卿担心广州出了什么幺蛾子,遂是即刻前往马文修帐中。

郝仁坐的是振州官船,由于广州市舶司接替了当年水军北调后的海防,振州其实也驻扎有广州的官船,但吨位都不是很大,但出海巡护海上,盘查往来商船,缉拿走私基本够用,指望海上作战有些够呛。

见到郝仁时,正与马文修攀谈。

“郝大人,别来无恙啊。”

沈云卿略作寒暄,郝仁起身略施小礼:

“振州刺史见过海郡王。”

“呵呵,郝刺史您这官儿,都做到国外了呀。陛下若是知道您擅离职守,还出了国,怕是要追究下来,您这刺史可就到头了。”

沈云卿语带调侃,郝仁顿显尴尬:

“海郡王言重,下官上月接到马将军调令,日夜安排粮草转运,由于调粮甚多,而军情紧急,下官不及请示道府调运粮草,如今广州来函询问此事,下官总得有个白纸黑字的答复,总不能红口白牙吧。”

由于振州离着近,而且振州地处三亚,是岐帝国最南方的州,人口虽然少了些,但当地季候条件决定了一年能种三季稻米,加之南方赋税没北方重,这些年实行减税和缓征政策,海南岛的储粮还算可观。

去年途径振州,沈云卿视察过了振州储粮,因为五指山山脉的阻隔与沿海环岛道路的不便,和背对着广东,振州的陆路运输极为不便,海商也不怎么前往振州没啥特色商品的州县,导致当地无论官仓还是老百姓余粮,都较为富余,但就是运不出来。

有鉴于此,沈云卿与马文修商议后,决意让户部船队从雷州装运一趟粮食之外的货物,再从振州装运三趟粮草,以缩短粮食运输时间。

即便如此,振州的储粮也不够潮瓯消耗,同时振州毕竟人口有限,即便常年储备,也不够几十万人坐吃山空。

由此导致振州储粮锐减,而大军战时虽然有就近调粮的机制,但也不可能打白条。

按程序,郝仁得到马文修调令,需得先向道府知会一声,无论道府同不同意,只有道府下文后,才能放粮食。

但话说军情如火,难道不应该是马文修的调令一到,地方上就该放粮?

还真不是。

首先,军队粮草有基数,既只要国库充裕,军中理论上应该压有两到三个月的应急储备粮,甚至半年。

军中储备粮先压着不吃,而是等着后方将现吃粮运往军中,否则军中没有压仓粮,吃多少都数日子,甭说军心不稳,将帅心里也发慌。

其次,军中储粮决定了军队的机动范围,不可能每次都运五天的粮,结果军队实际只能走三天,两天等量分粮,这不现实。

其三,即便再富裕的王朝,效率在高,军令调粮即便时间是死的,但那是军队和地方上。将领得考虑军队与皇帝的关系,皇帝调控全国的能力。

如果国内情况糟糕,本该一月筹措齐备的粮草,国内得拖两个月,这军中要是没有应急储备,那就得等死。

最典型案例就是官渡之战,袁绍是坐吃乌巢粮仓不着急,这就苦逼了曹孟德,家里没粮,每次运粮也就够吃几天,急的都快撤兵,这就是军中没压仓应急粮的窘境。

因此大军作战,军中至少得有十五天的应急粮,最好能有两三月,富裕的王朝能有半年一年。当然,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多数情况下其实都紧巴巴。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