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在海通的公务怎办。”
“我向萧大人请了公假,特意来神都见你。”
“见我!”沈云卿泡上一盏好茶,给高鸿递去,随后又说:“莫不是海通又出事了。”
“这倒不是,海寇被赶走之后,海通各地早已恢复如常,这还得感谢表弟当初在海通建起的屯垦乡,没有屯垦乡,海通怕是危险。”
“嗨……你表弟我当初就想着多挣几个钱,没想那么多。不过这样也好,因祸得福了。”
由于海通民情结构特殊,屯垦乡的组织度极高,第一时间自发组织乡民赶赴庒县增援,一时间聚起七八万人,可把刺史萧崇吓了一跳,攻打庒县的海寇也吓得够呛,反被包围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虽然在最后海寇突围成功,但也付出惨重代价,扬州兵马和乡民伤亡同样不小,不过却给海寇从此留下极度阴影,连带着江南、两淮沿海海寇活动骤减。
海寇误认为沿海地带都跟海通一个模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加上蔡生廉在秀州本就心狠手辣,地方上的民练都是一伙一伙的势力,集结起来也不得了。
海寇在海通重创之后,再也无力集中兵力攻击一点,分散袭扰也被各地组织起的武装乡民和州兵围剿。
现在江南、两淮地区的海寇活动已经大幅削弱,长江上、湖泊河荡都是漕运的兵船和船帮武装运输,遇见海寇,哪怕是水寇,现在都是格杀勿论。
尤其是莱州大火之后,淮北船帮头子赵武七年事已高,闻讯消息给活活给气死。淮北、淮南船帮得到朝廷开禁令后自发结伙,专门沿海巡逻,打击海寇。
所以海通事件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乎意料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发展成明朝的怂样,七个倭寇,能一路从浙江打到南京城下,一路击溃明军好几万人。
由此可见治倭的关键在于政府得给力,军队得有骨气,更得要发动群众老百姓,放权给他们,搞人民战争,否则光靠军队自己忙活,累也得累死。
尤其是农耕时代,交通、通讯、后勤都不发达,倭寇的交通反而不大陆军更方便,你完全不清楚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下手,完全在陆地严防死守,根本办不到。
与高鸿聊了片刻海通,沈云卿问他来意:
“表兄转呈来见我,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吧。”
“是这样,我此来是想问你,朝廷准备如何处置腊婆。”
“自然是并入朝廷疆域,你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件事来。”
“听说腊婆一年能种四季稻米,物产极多,而不是此前传闻的不毛之地一片荒芜的弹丸之国。”
“是,腊婆物产是极为丰硕,之前朝廷传的那些都是道听途说之词,表兄此来就为这事?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地界,海通短时之内能有什么利益可图。”
“前些日子,萧大人收到了振州刺史,也就是征讨副使郝仁来函,向海通购买大木桶,说是要把腊婆的白胶贩入中原。”
“嘶……他倒是做官赚钱两不误啊。”
“信我也带来了,你看看。”
大约是一个半月前,郝仁的给海通此时萧崇去了信,订购五万只五十斤容量的空木桶,木桶内装食盐,增加运输的效费比,一年之内交付完成。
如果单单只为了空木桶,跑一趟,五万只木桶会很不划算,但是装盐之后就会有更多的附加值。
虽然盐在国内还受到一些购买量的限制,但由于腊婆现在处于战争状态,军队需求高于一切,因此有军需购买特权。
而且总量也不是小数目,盐商们肯定欢迎这笔大订单。而江淮又是产盐重镇,国内的盐价又低,从海通购买也就方便的多。
此外沈云卿离开腊婆之后,征讨使的财政权就到了郝仁手上,他有权动用资金购买所需的军需,但是五万只木桶,还有两百五十万斤盐,肯定不是军需。
来函中大致做了一些解释,由于腊婆仍处于战时经济,以恢复农业生产为主,加之人口伤亡很大,尤其是沿海的潮瓯,当地抽不出多少人力熬盐,导致现在食盐奇缺,价格腾贵。岐军放出的盐不足以满足几百万人用盐,只能从国内买。
同时恢复农业牲口也要消耗食盐,养殖也要消耗,所以盐就成了大问题。
越过朝廷中枢,直接从两淮直接买,速度上要快一些。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郝仁这个人有经商头脑,他发现沈云卿离开腊婆之前带回了大量橡胶液。询问户部官员后,得知此前沈云卿也曾让户部出海买过橡胶。
所以郝仁觉得有利可图,想把橡胶贩回中原牟利,订购木桶就是用来装橡胶液的。
而海通有买盐的便利,同时海通还有两淮、江南地区最大的木制品加工基地,从海通订购木桶,价格便宜交货快,还能顺带买盐,一举两得。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