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由于认知不足,无法对大气变化做出快速且明确的反应,调整内政和农业生产,最终导致亡国的不在少数。
北宋、南宋、明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小冰期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争夺南方生存空间导致的亡国。
忽喇眼下虽然具备了灭亡任何中原王朝的军事实力,但可惜碰上的不是两宋和明朝,军事实力上不考虑后勤问题,岐帝国完全能够碾压忽喇,如果考虑后勤问题,坚守本土作战也没问题。
同时期岐帝国进行了改革和官僚安抚,武官系统长期保持高效运作,也让岐帝国不会出现两宋和明末的情况。
因此忽喇短时之内不足以对岐帝国构成毁灭性的危害,真正有危害的是大气异常带来的自然灾害,会搞垮国力,引发内变,进而让国防和官僚系统崩溃,招来忽喇的入侵。
所以沈云卿担心的不是忽喇,而是农业问题。
小冰期带来两个现实问题,第一是年平均气温降低,冬季尤为明显,出现零下三五十度都是常态,第二是农业生产周期缩短。
因为所有谷物植物的成熟,不是数日子,而是热积累。热带地区为什么一年能种三四季稻米,就是因为热积累更多更快。
小冰期让春夏秋三季的平均温度降低,导致热积累需要的周期变长,夏收的问题可能还不大,但是秋收就会导致粮食减产,因为夏种的粮食按正常历法入秋后还没成熟,就只能延后收割,但入秋后温度迅速降低,导致热积累不足,谷物无法达到所需热积累而枯死或是冻死,造成歉收。
有鉴于以上两点,迅速调整农业生产,是当务之急。
而且幸亏已经打下了腊婆,交趾收复指日可待,日后还能进一步统一中南半岛北部,得到半个以上的中南半岛的热带土地,将之变成朝廷的口粮基地,如此无异于多了一个强力补丁,但是需要时间经营。
翌日早朝,就沈云卿所提六点建议进行朝议,朝议进展出奇顺利,不顺利才真的有问题。
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扩大种棉,亦或者养绵羊收羊毛,官僚系统都有利可图,修水库要水泥吧,收棉花要纺纱织布吧。
宁阳水库建造至今十年多,各地早就眼红纷纷打报告要修水库,但都给工部给否了。
现在朝廷出钱修水库,既能提高地方蓄水灌溉效率,还能提高官员政绩,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官僚系统显然是不会拒绝的。
这些都是利益,只要让利益始终围着自己转,官僚和资本就会围着你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神都的大雨一直下到了九月中旬,雨刚一停就起霜,紧接着发生了霜冻,沈云卿、高鸿一早匆匆赶去轩禾书院,沿街满目可见瓦上覆着的白霜。
“表弟,前一阵百官议论的天生异象,莫不是这白霜冰棱?”
“白霜冰棱只是表象,背后还有很大的学问。赶紧走吧,难道抽空回一趟轩禾书院,今天后有很多事要忙。”
前几日女帝已经透了口风,高鸿要从海通调入礼部任职员外郎,负责新学教育试点。
但在沈云卿看来,女帝是想通过欧阳羽这桩婚姻,用高鸿控制自己的核心秘密,同时也日后女帝改组礼部打下伏笔。
以目前的政治架构,能阻止女帝废周的两大势力是工部和礼部为首的文官,其中礼部虽然好办,但是最顽固,而且党群也最多,因此要攻破礼部,最好是从内部着手,放个木马进去让礼部自己瓦解。
抵达轩禾书院时,满耳尽是读书声,氛围不同凡响。
“这轩禾书院来过不止一回,但还是头一次来的这么早,气象果然不同。”
高鸿大发感慨,感慨轩禾书院与私塾、太学的不同。这时沈云卿发生下马说:
“新学新学,关键就在一个‘新’字上,要是不新,还高什么新学。”
“想当初只以为是表弟的不学无术,没想到今日都办成了新学,还要大操大办,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那你这是挖苦我误人子弟喽。”
“我哪敢挖苦堂堂郡王,就是觉得朝廷现在的气象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不是朝廷的气象捉摸不透,而是朝廷变化太快,你等还没领悟。”
二人边说边走,已经来到文教区。
文教区以文化教育为主,是小初部、中级部所在地,高级部开始会分科,所以高级部与其他科部在“百教区”。
其中小初部、中级部分为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沈云卿南征之前原有的数学科小初部、中级部,一个体系是南征之后,以文科为主的体系。
原有的数学科小初部、中级部都是招收的识字青少年,甚至是秀才、举人、太学生,所以文化课程基础性较好,都是直接开始培养数学能力。
而最近三年由于女帝加塞和盲目扩张,导致大量生员进入轩禾书院,数学教育师资不足,只要另立体系保障质量。
这些后来加塞的生员统统重新编排新的小初部、中级部,新小初部以识文断字和学习文理为主,适当加入简单的加减乘除和一元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一般的教书先生就能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