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的中型车床,用高速钢刀走刀,转速每分钟四百五十转情况下,毛刀可以单边切深三毫米不成问题。如果是大车床,一大七八毫米都可以。
而乌兹曼的小车床,由于用了木质齿轮,即便用工业钻石加工,机床每分钟估计也只有两百多转,单边最大切深一点五毫米左右,走刀非常慢。
如果走刀太快,切深太多,切削力增加,扭矩增大,木齿轮就会折断。
这意味着加工效率跟不上,同时材料浪费大,炼钢工艺落后,钢铁成本高,导致这种无缝钢管生产成本非常高。
其三是次品率,由于是用铸钢熔芯法得到无缝钢管,浇铸工艺落后,导致次品率很高,进一步加剧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尽管乌兹曼变相得到了无缝枪管,但却不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无缝钢管的工业化规模生产,主流技术只有“穿芯棒”和“内径机挤压”两种,别无他法。
其他方法即便能生产,但无法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势必带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乌兹曼技工将钢管外圆车削完成后,需要进行枪管热处理,热处理过后最后需要加工内孔,这道工序上大家都是殊途同归,都是用拉刀加工光孔。
只要出现车床,就能用车床改造成拉孔机,或者专门生产拉孔专机,乌兹曼人是因陋就简,把车床改制成拉孔机。
由于铸钢浇铸和加工过程中会让内孔轴心发成偏移,以及熔芯过程内孔变形,所以拉孔工序需要加工掉单边两个毫米以上的余量,否则可能无法加工出内孔。
因此乌兹曼打火枪和连珠枪的口径超过15mm,弹丸非常大,原因就是芯棒的直径就超过9毫米.单边留3毫米以上的加工余量,这也导致拉孔需要三刀。
粗拉孔加工,半精加工拉孔,精加工拉孔,而且他们拉刀刀具材质不行,效率非常低,虽然哈力木没说每天的产量,但作为内行人,只要知道切削深度,切削速度,就能估算出一天的加工产能。
沈云卿大致估算了一下,按他们这个生产工艺流程,一天撑死了也就能生产八九十根无缝枪管,一个月就是小三千根,一年三万六千根。
如果按这个生产速度,十年间打火枪和连珠枪至少有四十万支以上。
但考虑到生产成本压力,恐怕不会有这么多,所以打个折,也得有二十万支。
加上之前两种卷管火枪的产能,乌兹曼几十年间陆续生产和战争消耗的火枪,总量恐怕得有五十万支以上。
这是幸亏三十年前乌兹曼和欧洲联军血拼了一百年,要不然岐帝国现在的处境可就不妙了。
机械厂分为四个厂区,第一个厂区生产配套机床、叶轮机、零件、钻头、切削刀具维修,第二个厂区生产民用品和枪支所需的内部配套零部件,第三个车间专职生产枪管,第四个车间是锻造车间。
工种相对齐全,但缺乏大中型机床,加工能力相对有限,无论规模、数量、品种,都远不及岐帝国。
岐帝国首批车、铣、刨、镗、磨机床定型使用,距今十六年,而据哈力木自己讲,巴比拉有第一台切削机床到今天,已经四十二年。
“真没想到,乌兹曼的技术已经发展到这一步,这是幸亏本王当年有先见之明,否则今天恐怕不堪设想。”
“郡王,应该不至于如此严重吧。”胡班仍然乐观。
“不,你不是工学出身,所以不了解情况。十七年前工部还只有木质机床,一台金属机床都没有,而当时的巴比拉至少有今天一半的规模,而且乌兹曼当时正在研发打火枪。如果当时乌兹曼对我朝发动进攻,我朝将毫无招架之力,局面将十分险恶。
这是幸亏当时乌兹曼急于战后恢复,无暇将目光投向我国,否则今天多半是凶多吉少啊。”
胡班是文科出身,也没去机械科呆过,对工业问题并不了解,在他看来,天朝应该就是最好,其实不然,二十年前的岐帝国已经落后于时代,能有今天完全是侥幸。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