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你说什么——‘荆棘花古铜镜’?那是什么玩意儿,一件九州国出产的文物?”萧策皱眉问道。
白亦凡点点头,跟着又微微摇头:“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件文物’,而是‘一套文物’,或许还和九州国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神秘宝藏传说有关。”
“宝藏传说,嘿!”叶骄阳有些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老白你什么时候也对这种东西感兴趣起来了。”
“这个宝藏传说,你们也应该都听说过,在九州国的民间流传很广,有不止一个小说家根据这个传说写过相关的悬疑小说。”白亦凡似乎早就预料到叶骄阳会是这种不以为然的反应,他也没有再吊几人的胃口,笑了笑后直接揭开了谜题,“明惠宗被明成祖篡位消失后,民间一直口口流传着的那个‘建文宝藏’——应该都听说过吧。”
“明惠宗,那个建文帝朱允炆?!”叶骄阳一听是这个答案,眉头不由自主就是微微一皱,“老白你们俩刚刚说的那个‘荆棘花古铜镜’,是和九州国民间流传着的‘建文宝藏’有关?啧——罗教这是吃饱了撑的慌,想要去挖掘这个未经证实的宝藏?这一任的教皇,该不会真的脑残了吧……”
“难不成还真有这个‘建文宝藏’?”范易也是眉头轻皱着,“我记得已经证实的史料里记载,明成祖朱棣起兵反叛,兵临燕城之下时,朱允炆手下大将李景隆叛出投诚,打开了金川门,放叛军北军入城,朱棣本人并未进城,而是在率军驻扎在城门外,等朱允炆投降或者是自缢的消息。结果,等来的却是第三种结局——皇宫起火,叛军冲入皇城,大搜全城,却没有发现朱允炆本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疑似是趁着皇城起火的时候从密道等途径逃离了燕城。”
“没错,这一段史料基本已经被证实了。”暮诃千夏、萧策和叶骄阳齐齐点了点头,表示认可范易关于这段历史的说明。
“但是,问题来了——”范易皱着眉头看着这几人,“很显然,按照这史料的说法,朱允炆当时是眼看着燕城失守,叛军即将攻入皇城,万般无奈之下,才放火烧了皇宫,然后趁乱出逃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多少时间去收拾财物?就算他在知道朱棣大军快要兵临城下前,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但当时朱棣率军兵围燕城,朱允炆即便是趁着密道逃离,身边又能带几人?要知道连李景隆这样的大将都能反叛,朱允炆再缺心眼,也不可能把自己最后的逃生密道告诉太多人。”
顿了顿,他似乎是整理了一下脑子里正在思考着的种种逻辑,片刻后,继续开口说道:“可以肯定,当时随他一道从密道逃出去的,人数绝对不会太多,否则目标一旦大了,肯定会被朱棣的叛军注意到。那么问题来了,日月朝的货币的是以金银铜三种金属为主,虽然各地已经普及开了钱庄,但我不认为朱允炆出逃时身边能带太多的银票——这道理就跟我们现在一样,大家身上的现金加起来,估计也凑不出一千阿麦币吧。”
众人点头,表示认可。
事实上,这几人身上,此刻别说是一千阿麦币,就连一百阿麦币都凑不出来,全是各种的卡,顶多再带几个钢镚的零钱,就这,还是之前在埃及时候留下来的。
范易推测朱允炆当时身上带不了多少的钱财,也正是这个道理了。换成是他们几个,如果去了一个不能刷卡的地方,仓促之下要拿出一千阿麦币来,恐怕也只有找典当行当手表、首饰之类的东西了。
“那么问题来了——”范易见众人都赞同自己的逻辑,顿时一摊手道,“既然他带不了多少钱财出去,那么,拿什么东西搞‘宝藏’?埋个玉玺就能算是‘建文宝藏’了?”
道理就摆在这里。
在当时那种争分夺秒的情况下,即便早就有准备,朱允炆等人了不起就是带走一批金银首饰,银票就算他敢带,也要有胆子敢去钱庄兑钱才行。
等朱棣发现他不在皇宫之中,到时候肯定要派人全国搜捕,那时候用银票,就跟现在的通缉犯去刷自己的银行卡一样,纯粹就是找死的行为,只有直接用金银,才是最安全的。
但是金子银子那是金属,密度不小,那些珠宝首饰同样也是有重量的,朱允炆出逃时身边又没几个人,撑死了能带多少这样的贵重物品?
唯一能被称作宝贝的,大概也就只有那枚“传国玉玺”了。
可是,这枚被称为“九龙帝玺”的“传国玉玺”在半年多前,已经在九州国的行宫被公开展示了,而且还上了不少国家的世界资讯,就连许多国家的老百姓都知道,更不用说是罗教了。
那么问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