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制糖、橡胶、锡矿、棕榈油、备用产业还有石油以及木材和钢铁、塑料,稍微在英属马来亚盘点了一下,艾伦威尔逊就发现基础条件还是不错的。
这些产业都扶持的话,在东南亚这个山中无老虎的地方,称王称霸是轻而易举。
当然后世的马来西亚也就仅仅止于这个阶段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实如果没有新加坡的话,马来西亚可以算是一个东南亚的灯塔。
不过后世马来西亚的水平,对于艾伦威尔逊来说是完全不够的,起步时间和日本差不多是同时,比韩国还要早,完成历史任务是不行的,底线是弄不过日本但一定要比韩国强,实际上艾伦威尔逊还想要在人均上压制日本。
毕竟日本本国要什么没什么,还没有这么多相对有利的条件,除了社畜人数远超过现在英属马来亚的人口之外,日本是没有优势的。日本有石油资源么?有橡胶产业么?有棕榈油产业么?什么都没有,连粮食都没有。
至少要在广场协议之前,要和日本打一个半斤八两有来有回,才对得起当前的起步时间。
为什么说广场协议之前,那是因为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已经不正常了。从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五年,日本的人均产值从一万,升到了一万一千六百美元。
一九八五年是日本的辉煌时期,也就是当年出现了广场协议。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人均从一九八五年的一万一千六,变成了一九九零年的两万五千四。又过了五年到了一九九五年变成了人均四万。
如果英属马来亚和日本按照同一个路线进行竞争的话,等到日元升值的时候,如果英属马来亚这边没有变化,可以直接截断日本的后路。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产品在高端上仍然是和欧洲国家不能相比的。
就拿日本最为擅长的汽车行业来说,虽然日产车在全球出售的数量比德系车多,丰田也是大众的两倍市值以上。
但是就算是日本本土,奔驰宝马奥迪也是超过日产车的高端品牌的。
更不要提在世界其他地方,德系车在高端车领域,从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碾压日产车。不存在日吹口中,只是中国境内德系高端车吊打日产车,任何国家的高端车都是吊打。
连日本子最好的汽车产业都这样,其他产业更是无法和欧美企业竞争。无非就是靠着便宜走量撑起来的,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仍然保留很多谈不上技术含量的产业。
主要原因是冲击高端失败,再加上日本人口对于一般的国家多出来两倍。两者相辅相成,被欧美堵住了产业升级的路,所以必须保持很多低端产业创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