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摩萨台政府,根据不同的立场,自然在后世也有很多说法。
对美国有好感的认为,摩萨台政府就是权臣一个,早先参与了推翻巴列维父亲的行动当中。本人挟天子令诸侯,而且在一九五三年的时候出现了亲苏倾向,应该推翻。
偏向于苏联的说法认为,美国算是第一次出手推翻一个地区大国的政府,暴露了美帝的本质,之前美国不过是对一些香蕉共和国动手,伊朗政变表明美国开始对欧亚大陆事务指手画脚,摆脱了最后一点孤立主义残余。
这两种说法艾伦威尔逊都不相信,摩萨台本人和巴列维国王有亲属关系的,换句话说摩萨台本身就是王室的一部分。按照君主国家来说,他应该算是一个权臣,但要说忽视客观事实会亲苏,还是难以令人相信。
根据历史艾伦威尔逊得知,本次的英伊分歧,最终演变成了英国连同美国推翻了摩萨台政权。但英国没有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
因为在英美扶持巴列维之后,巴列维明显更加倾向于国力更强大的美国。英国在伊朗几乎垄断的石油利益仍然是没有保住。
考虑到英国当前本土的体量,和占据当今世界的利益份额,艾伦威尔逊很容易就得出结论,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正经,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的变化,大概率都会朝着向英国不利的方向发展。
因为一旦混乱出现,英国现在的力量是无法在乱局当中,和美国苏联两国进行争夺的。碰上一个都是被吊打,更何况伊朗当今的格局是三家都有份。
在波茨坦会议上,艾伦威尔逊苦口婆心的对福尔采娃说过,真要是在伊朗翻脸,英国固然是出局,但苏联也别想得到好处,美国不论是在任何方面都苏联占优。
现在不是一九四五年,美苏英三国分分成功试验核武器,伊朗的格局仍然是三家都有份。
这个局面对已经成帝国主义最弱一环的英国是有利的,一旦英国被赶走,真空将会被美国和苏联弥补,但是有了核武器之后,苏联会不会容易就范还是未知数。更何况美国还在被欧洲的柏林,远东的半岛牵扯精力。
有鉴于此,这一次美国在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大环境下,最终选择对英国进行了支持。
艾伦威尔逊相信,摩萨台应该是已经知道美国不会就此事对伊朗表达支持了。
巴士拉市中心的谈判大楼前面,英国和伊朗的国旗高高飘扬,不多时一列车队出现在公路上,半分钟之后车队留在大楼前面的广场,摩萨台以及随行的外交官从车上下来,站在大楼面前矗立良久,随后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