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经过整编之后,沐王府的军队也实现了真正的职能分离,也基本完成了以后军队主体构成的框架,将地方驻军与野战部队基本按照职能划分开来,理清了主次关系,明确了各自的作战任务,也相应的提升了战斗力,为以后的扩军行动奠定了基础。
借助整军的空闲时间,沐剑声还抽空把精力都从军事方面收回,投入到了眼下内部的各项建设和人员机构调整之中,对王府各个关键的文职进行了调整,以便进一步巩固加深自己的掌控力,维持自己在整个大明政权的核心地位,保证各项命令的贯彻执行。
按照沐剑声的思路,王府辖区分为闽粤琼台和吕宋、盘龙六个省,正式设立了省级职能部门,行政首脑为高官,主抓省内全面的工作,具体向中央负责,又设立藩台(高官)、布政使、转运使、提刑使为其副职,各自负责一部具体事务,牵制高官的权力。
这其中,广东省高官为白寒松兼任,福建省高官为顾炎武,吕宋省高官为唐甄,盘龙省高官为迪洛(当地土著首领),琼海省高官为李因笃,台湾省高官为陈近南。此外又设置后方的军事指挥首脑,职务为指挥使,其中吕宋指挥使为李西华兼任,琼海指挥使为刘富贵,盘龙指挥使苏况,台湾指挥使为沐雷,协助高官安顿地方。至于闽粤两省,因为属于作战前沿,由大本营统一指挥。之所以提升海南和台湾两个大岛为省级区划,也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同时达到扩大省级编制数量的目的,给外人以强大的表象。
除了以上所安排人员,其余如钱忠、傅山、方以智、吴立身、朱俨堃、郑经、耿精忠、石影、金牧远、沐天池、史啸风、柳晟、高明扬、姜柯、赵俨、王熙、施世纶、文庄、宁源、谭忠、尚之平等人,也都被提升为中央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和正副省级官员,主管处理王府的全盘具体事务,这些人暂时组成了王府政权的核心领导阶层,管理各地,有力的保证了王府各项军政命令的实施。
在省以下,又设立有府衙,其首脑为知府,副职有同知、通判、提刑、推官等,分管各府的具体工作,对应省级和县级各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和牵制。在府以下设县,首脑为知县,副职为县丞、衙司、县尉、典吏等,分管各项具体工作;而在县级以下,则设有村镇两级组织机构,也算是最基层的官员了。
确定了行政级别和职能权限后,随后就只需要按照各人的贡献和具体能力予以任命即可。无论是王府的云南老臣,还是在琼州岛时新加入的人员,或者在吕宋时期加入的新人,只要有才能者,基本上各人都有所提升,也算是对这些人多年来矢志效忠王府的回报,这些人也算是王府的骨干人员,是沐剑声的各种计划进行实施的重要力量。当然仅有这些人员是不够的,毕竟王府这几年的扩张速度很快,好在近一两年时间里,大批的人员前来投奔王府,里面的各种人才着实不少,这些人在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就迅速走上了各个岗位,从而解决了王府的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眼下沐王府在闽粤两省的内政建设措施,基本上是将以前在琼州和吕宋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按部就班,予以执行。而在福建这里,由于以前郑经和耿精忠等人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尤其是在起事之后,在福建台湾各地的满清势力和顽固势力大部分都被两人予以清剿,后来康亲王所部虽然占领了福建中北部,不过又很快被迫退出,根本就来不及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敌对力量十分薄弱,即便是有一些满清的溃兵遁入山林,不过多分散于各处山林茂密险要之处,和外界缺乏联系,物资补给很困难,难以造成大的危害,而这些人一旦露头,立刻会遭到明军的大力追剿,很难生存下去。
不过即便这样,这些残余的武装分子也给王府制造了很多麻烦,不时有敌对分子进行各种破坏活动,随后为了稳固闽粤两省的彻底安宁,保证生存活动的正常进行,巩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成果,王府大力展开了针对残敌的清剿,由于有原属天地会人员的大力配合,在沐王府军队和内卫人员的大力清剿下,这些人本身的战斗力也很差,面临这等力度极强的打击,很快所剩无几,最后趋于消亡。
剿灭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敌对势力之后,闽粤两省的大环境就安稳了很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平静,再加上有了军队保驾护航,王府的各项政策推广实施十分顺利,而这些政策与王府在广东所推行的政策大同小异,主要还是围绕恢复农业民生、增开工厂、加强教育、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在经过近一年的励精图治之后,沐王府基本完成了对这些地盘的掌控,成功的建立了各级政权机构,迅速恢复了各项民生和地方建设,其中安顿了十多万因战争而产生的流民,恢复荒置田地超过百万亩,新开垦田地超过四十万亩,建成小型加工厂、养殖厂、副食品工厂等近百家,从而迅速恢复了经济秩序,取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