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海禁(1 / 1)

二月的气候比正月里暖和了许多,可春风吹在身上时仍能感受到丝丝凉意。 年后天临帝颁布新政:因为松江等地倭寇猖獗,自即日起,民间私人贸易禁止出海,官船渔船等不受影响。这种只针对商业的出海禁令叫做海禁,也可称为商禁。 海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前朝廷或更久以前,倭患最严重的时候前朝廷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海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被废除了。 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行。海禁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上元城里的每一个角落。 禁令一出,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能出海?那还能做什么?我家就指着这个过日子呢。” “还好我家还有铺子,不然这日子可真是没法过了。” “这是谁想出来的破主意,难道他不知道砸人饭碗就是断人生路吗?” “为什么不让我家子涵出海,是不是针对我们家子涵?难怪那日我们子涵回来后一直不说话。谁发的布告,天杀的老子要报官抓他。” 人们或愤愤不平,或唉声叹气,其中也有少部分理性中人已经停止抱怨,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爹爹,什么是海禁啊?海禁好不好啊?” 人头攒动的街头,一名垂髫模样的小女孩被自己的爹爹抱在怀中,指着眼前公示榜上的布告问道。 男人低头看向怀里粉雕玉琢的小娃娃,脸上扯出一道牵强的笑容:“海禁当然好了,海禁以后爹爹就不用出海,能多多陪着尚儿了,尚儿高不高兴?” “尚儿高兴!”小女孩听后两眼放光,把整张脸都埋进男人宽厚的胸膛,“海禁能让爹爹一直陪着尚儿,尚儿喜欢海禁。” 然而在小女孩看不到的地方,男人重重地叹了口气,等到小女孩重新抬头时,他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好了尚儿,去找哥哥姐姐们玩去吧,爹爹要去送货了。” 随着海禁在全国推行,倭寇成患的情况渐渐出现缓和迹象,却还是不容乐观。 几个月后,一位名为李百军的武将联合一众武将向天临帝请缨征讨东瀛,并称不灭东瀛誓不还朝,但这份联合上书很快就遭到了以毕安为首的文官的反对。 “太子妃快去成文殿瞧瞧吧,陛下和太子殿下又吵起来了。” 吴语迈着小碎步来到东宫时汪芷年正在看宫务,听到这话的她一点都不意外,她不紧不慢地看完手头的宫务,这才跟着吴语往成文殿去。 为了征讨倭国一事,父子俩十日吵九次。其中有三次是汪芷年劝好的,有五次是天临帝想到孝慈皇后自己好的,还有一次是天临帝把贺标打到第二日下不来床,结果第三日贺标好了以后二人又吵一架。 刚到门口,汪芷年就听到殿内传来一道短促又尖锐的声响。 景德镇出口青花瓷茶盏-1 接着是天临帝的吼声:“出去!” 宫门被打开后,汪芷年熟练地接过吴语递来的茶盏走进殿内,把茶盏递给天临帝,劝道:“爹喝口茶,消消气。” 天临帝接过茶盏,叹了口气。 果然还是姑娘家的知道体贴,自家的臭小子除了会顶撞他还会什么? 见天临帝脸色略好转,汪芷年这才接着劝道:“太子殿下也是为大炎的百姓考虑,倭寇到底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太大的气候。如今距离大炎成立还不足十年,全国各地百废待兴,并不是出兵的好时候。” 没人会喜欢战争,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的百姓,他们比任何人都害怕再经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东瀛虽是小国,但打仗并非儿戏。不论这一战是输是赢,受苦的都是百姓。 贺标也拱手附和道:“儿子认为芷年所言极是。爹当年在离州起兵,是因为前朝廷荒淫无道、欺压百姓,需要有人带领大家奋起反抗;后来前朝廷覆灭,建立大炎,是为了庇佑这些百姓不再受战争的困扰。” “如今爹执意征兵攻打倭国,是觉得倭寇成患,严重影响了松江百姓的正常生活。可是爹可曾想过会这样做会对社稷造成怎样不可弥补的后果?且不说征兵劳民伤财,若是真打起来,只怕短时间内不会结束。” “爹也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儿子随您这一路走来,见过不少因打仗而妻离子散的家庭,还有那些荒废的村庄与田地。每每想到这些,都让儿子触目惊心。所以儿子请爹三思,收回征兵的旨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没人想看到这一切再次发生。 听到贺标如此说,天临帝心中生出一丝欣慰。 他的标儿已经长大,不再是从前那个遇事只会哭鼻子的小哭包了。如今的他心怀天下,以后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帝王。有贺标这句话,他也能放心把这天下交给他。 但同时他也发现自己的儿子好像有些仁慈过头,倭寇是前朝廷以及大炎成立以来最大的毒瘤,若不彻底剿除日后必成大患,所以在这件事上他不会让步。 “不行,倭寇必须要打。” “请爹收回旨意。” 突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父子二人的争论。 沈卫光脚步匆匆,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划过:“启禀陛下,城中聚集了不少商贩带着家伙事围在官府门口,并声称今日一定要让朝廷给个说法。”

最新小说: 穿越古代养家日常 穿越之拐个将军当保镖 逼婚失败,小可怜竟转身驱妖救人 小农女也嚣张 盛庭延 汤府三小姐 禅城医女 夫君入伍后她开厂致富了 九歌微澜 卷王女帝她又强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