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刚开始写故事的时候,我会很容易陷入一个奇怪的误区。
这个误区就是,书里的所有人都只能基于主角的认知来做出行动。
简单一点说,比如主角今天突然想找人逛街,那么她的朋友就会刚好有空,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出去玩,途中还可能刚好遇到主角的暧昧对象之类,朋友做着恰到好处的调侃。剧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结束,主角和朋友道了别,各自回家。
然后呢,然后主角就继续了她的生活。
但她的朋友并没有。
她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工具,主角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不需要的时候,她就自己呆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她唯一的作用就是等待主角下一次召唤,她当然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
就像你的电动牙刷。你只有刷牙的时候才会想起它,用完之后把它放在架子上,盥洗室的灯一关,它就在黑暗中沉默下来。电动牙刷怎么会有自己的生活呢?
但现实里的朋友当然不是这样的。现实里的朋友很可能在你问她要不要出去逛街的时候,一脸苦闷地告诉你今天要加班,没空;如果是周末的话,可能干脆隔上几个小时之后才有回复,“啊我太累了,一气儿睡到现在。逛街就算了吧,我觉得我浑身跟散了架一样。”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生活要过的。在书里可能分着主角配角,但在现实中,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即使没有放在聚光灯下,他们也都在一刻不落地过着自己的人生。
有些人可能并不快乐,过得也不精彩,朝九晚五,浑浑噩噩;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只能沦为工具。
任何人都是鲜活的。
后来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避免用第一人称来写书。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确实太窄了,本来就容易忽略其他人物的行径,把人物写得过于扁平,第一人称无疑加重了这份儿忽略。一双眼睛只能看到一小块儿天地,这块儿天地晴空万里,她就觉得世界都是好的;而在她看不到的地方,有的乌云密布,有的瓢泼大雨,有的飓风刚刚登陆,眼见着就要侵入到她的晴空里。
但她什么都不知道。
艾迪漆黑的瞳孔盯着沈慕容看了一会儿,终于又重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