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不凡心里不由得豪气万丈,心中像憋着股气般,浑身激动着有种不发不快的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叶不凡集合军队,整整三千多军队,其中是一千多轻装骑兵,装备新式弩箭,射程一百五十步,单兵护盾,长三尺宽四尺,重十斤,另外主要武器是唐代才发明的横刀。一千刀盾兵,重盾牌,宽八十公分,高一百四十公分,重约四十斤,主要装备斩马刀,重十斤。每名刀盾兵光自身装备就重达五十余斤。一千标枪兵,每人着轻皮甲胄,每人两支标枪,长约二百四公分,两支枪可以旋装在一起,就是一枝长达四百八十公分长的戈。
这也是叶不凡三个多月以来的辛苦磨练的结晶,现在曲阳军士的身体素质与以前相比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无论士气还是,团队配合,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武器装备,横刀是唐朝时代发明的,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超时代的产物,当然战斗力可想而知。戈矛那类武器太过于笨重,特别是受到突然袭击时,根本无法有效的转变阵型,古代许多经典战例,差不多都是从后方突然杀出,敌大败。这是因为当时戈矛(长一般都是三至四米,秦代更是恐惧的达到了四米八)这些武器太笨重,前进行军的时候都是竖立起来扛着的,队伍阵形太密集,如果转后防守或者攻击,都需要准备时间。而且容易伤到自己人。
三千多曲阳军士气高昂,当然出生之前的宣誓也是必不可少的,无怪乎都是那些让人提气的话,叶不凡作了一番感慨陈词,见火候差不多了,就让传令兵打出出发的旗语。指示军队直接出城。大军便浩浩荡荡地朝太行山进发了。
叶不凡一边行军,一边欣赏这大好河山秀丽的景色,但是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虽然并州仍在刘琨手中,但也只是少数几个大城暂时未被攻破,中国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国家,即使在现代还是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众多,在古代这个情况更甚。叶不凡所过之处,处处可见森森白骨,到处是毁坏的村落,到处是荒废的田地。
叶不凡看着那些白骨,心中异常压抑,这就是落后的结果。落后就要挨打,虽然祸是当政者腐败造成的,然而为此买单的却是那些老百姓。
经过五天的隐蔽快速行军,很快就到达了马头山以西地区关口,红日当空,冷风吹拂,苍茫无垠的草野上,黄草摇曳。
令叶不凡颇伤脑筋的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在之前的战斗中,叶不凡发现手下的军队缺少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杜曾说这是因为军队训练不足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原因,但叶不凡却不完全认同,他觉得这支军队缺少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是“军魂”,是为之血战沙场无怨无悔的信念。简单地说就是这支军队没有信仰,只有有信仰的军队才能成为真正的铁血精锐。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点燃战斗欲望的火种。
但要怎样为自己的军队确立信仰呢?
叶不凡很自然的想到了后世,共产党的那一套信仰教育甚是有效,可以说当时在成军之初,不过是那几个高级将领受过军事教育,但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CCD组织那套精神催眠方法,能让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目不识丁的农民,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叶不凡就是要用这种方法来为自己的部下确立信仰。
叶不凡要让自己的部下及百姓成为狂热的大汉族主意分子,要让他们为身为龙的血脉而感到无比自豪,要让他们明白龙的传人只有站着死的,另外叶不凡还要让部下百姓们相信他才是大汉民族的代表,换句话说,就是叶不凡要神话自己,让部下誓死效忠于他。
对于古代人的愚昧无知,用什么科学道理,根本讲不通,反而没有神话最为可行。叶不凡会在将来的战斗中,让部下明白,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子孙后代。
叶不凡的此行首战目标就是刘渊的起家之地,离石。
离石位于太行山吕梁山脉中段西侧,离石地处吕梁山腹地,地势东部高而宽,西部低而窄,境内山多川少。北川河由北而南,东川河由东而西流经全区,两河在城西南合流后至合南川河而后出境注入黄河。离石境内主要林区,宜于发展林牧业;城东北为连绵不断的梁峁土石山区,城西马头山、王老婆山俯伏南北,中部是以北川和东川为主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原是刘渊的粮仓。
自从刘渊在平阳的军粮被叶不凡焚毁之后,刘渊下令四处征粮,百姓本来就生活困苦,哪里有多余的粮食给刘渊,明征不行,刘渊军将领就自作主张,下令士卒抢粮。在抢粮的过程中,匈奴兵烧杀抢掠,奸**女、无恶不作。当地百姓对刘渊有原来的好感,转为憎恶,有好多热血青年纷纷投军抵抗刘渊。
刘渊本来就大的倚望就是离石,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天雨,今年离石大旱,粮食收成锐减近五成,可是身为刘渊的根据地的离石硬是从牙缝里挤出三十万担粮食。
离石本是一个小县城,既没有高大坚固的城墙,也没有可以赖以拒守的天险。一将功成万骨枯,刘汉政权兴起。北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血雨腥风,人民再次流离失所。可以说刘渊也算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汉化成度较高,当然也知道汉民人口众多,力量无限,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陷在人民抵抗的汪洋大海中,他也制定了利与稳定的民族政策,有道是政策是好的,执不执行是另外一回事。
叶不凡把部队藏匿在离离石城约六十里深山之中,只要需要骑兵一个时辰就可以到达。派出以祁雨为首的斥候营出去打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