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自那日从旧府“拜会”了阿卫、阿壮两个小子之后,似乎就再无有了自我纠葛之时。偶尔有“若是”之想,就拿阿卫“陛下需得奴才们拘着些、束着些”的话来宽解自己,倒也能立马换得个“心如止水”,不再多生了怯怕出来。而他唯一的“痴心妄想”便是这出使之人并不是自己,全是太后听错解错了的了......
可惜老天并不能容得他作多几日的非非之想,只不过三日之后,刘赫就召了他进宫,授了他敕令、国书,与他说了“与李淑媛同行”,又再嘱咐了诸如之前刘赫为之奔忙过的“联姻”等一干事宜。尤其是家学馆之事,刘赫道是愿“为南北学识交汇融合之地,为两国儒生之共有共享”,而寒朝,愿每年出银奉典,只求“前缘再续”。
李先生那时捧着厚沓沓的贡单,心中默算着“可要价值几许”,待略略估着了个数字就心沉意闷,一边着实肉痛这些个真金白银,一边儿不忿不甘地祈愿这“不平不公”之时可能早些终结.......心底里由此生出了“太后那想确是必行”之想......
临出宫前李先生曾装作不知情、不在意地问起了东方那“妖道”可能与他同行而去,道他能爻卦断天,于此行是能颇有裨益。刘赫听了却嗤笑连连,回他道,“无论道长而今不在,纵若在,朕也不能许了大寒国师与先生同去。朕向武顺帝--财可奉、格不可失!”
刘赫此言虽在李先生意料之中,却还是有意外之事--原来当陛下故意“不封不赏不提”的妖道,原来早已有了国师之尊!李先生难免生出了意味不明的尖酸之气,想着--怪不得那妖道要回乡去接了娘子、孩儿前来,原来是要他们同享极致的尊贵......故以什么得道高人,皆是愚人的把戏而已。得道之人怎会贪恋红尘富贵,更遑论他都有家室、儿女......
如此,李先生捧着一颗既酸又涩、既充盈着希冀又装满了不甘之心回了府邸。待他眼望空徒无人的“家”中之时,忽然就要明白他于东方这份不削原来就是出自于“妒”......然他正是要为此自惭自愧之时,东宫太后恰好就遣了好些人、又送了好些东西过来,一顿忙碌之下,李先生就将那想置之脑后,再不得暇去顾及一二......
太后送来了好些北地的土特之产,从丝绸棉布到干果、玩意儿一应俱全。太后传口谕道:因与李淑媛投缘,故以特意搜罗些并不值几何的玩意儿来送她南回,可赠可留,总是个到过了北地的念想。因是怕她不要,才交付予李先生携了南去,待到了地方再赠,想她也是不能再推却不要......”
李先生彼时勉力地擒住了自己不让身心俱颤--他怎会不明太后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道,那盖了陛下玉玺的求亲文书必定是藏在此些物件之中......然,在哪儿?!“
李先生正自琢磨不透,有内侍又碰上一个匣子,道里面是一件狐皮大氅,原是太后自己的心爱之物,倒一直没舍得穿用。还道此物虽然不值几何,只稀罕通体蓝色、其间“银针”又是根根挺拔透亮,好歹还能见得人前。故以太后藉此物来表于李淑媛的“惺惺相惜”之情,故以此物希望李淑媛能自行留用!
李先生捧过了此匣之时,自感就像接过了万里江山。他雄心顿起,自觉已是将陛下乃至寒朝的兴衰成败一肩挑起--故而只能成,不可败!
自此他就盼呐,盼着出发那日早些来到,盼着成败生死、富贵贫贱早些定夺.......然不想原定两日后的开拔之日却被李淑媛一拖再拖,直直拖过了五日,这一行两路之人才是踏上了“漫漫”的南回之路。
说起这“拖”,实则也并不是李淑媛有意为之,而是她迫于无奈之择。然这无奈是源自于余昭仪,源自那个李淑媛一心想带了她南回的“旧友凌旋”。
想凌旋初出宫时曾有过一刹的振奋愉悦,畅想着来日可期可待,发着“下半世定要好生去活”的宏远。然只两日之后她便又始凄凄恹恹之态、终日垂泪,更是片刻都离不得李淑媛,一旦看不见几息就要嚎啕悲咽。
李淑媛问她何故,她道是:我怕!
李淑媛斥她“莫要无由来地怯懦”,她回道“忍不得”!
李淑媛劝她“你终是要独撑天地”,她又哭道“我一向是个无用的,不知该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