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w.ttkan.co/novel/user/operation_v3.html?op=set_bookmark&novel_id=songjiang-qingye7&bookmark=946" class="anchor_bookmark"><amp-img src="/novel/imgs/bookmark.svg" width="30" height="30" alt="bookmark" title="新增書籤"/></a>
如同後世的官員大搞政績工程一樣,在這個時代同樣,籠絡民心的捷徑也就永遠都是那麼幾件事兒,爲官一方天地,除了造福一方百姓這件極爲困難的事情外,那麼修繕與朝廷皇室有關,或者是跟當地百姓息息相關的廟宇,就成了爲官一任時,獲得政績、得到朝廷認可的最佳捷徑。
後世或許已經絕跡,但若是在這個時代,爲官一任實在沒有辦法給百姓帶來富裕的生活,無法在稅賦方面做到減輕百姓的負擔外,那麼修建一些祈求風調雨順、或者是國泰民安的廟宇,自然就能夠成爲籠絡民心的最佳辦法,同樣,這也是最佳的名正言順的貪墨之法。
而修繕孔廟這樣的事情,葉青不知道以朱熹爲首的文人士子會不會從中貪墨銀兩,但就連朱世傑這樣的少年,都能夠出手闊綽的甩手就是五十兩銀子,爲一個女子贖身,所以讓葉青絕不會單純的認爲,南北兩地上千的文人士子相聚曲阜,完全單純的就是爲了“學雷鋒、做好事”的義務活動。
只要是來到此地的文人士子,必然都會抱着各種各樣的目的來此,或是揚名立萬,或者是結交一些名望更大的文人士子,或者是希望藉此來擡高自己以後在孔廟的歷史中的存在感。
總之,爲孔聖人修繕孔廟一事兒,絕沒有表面上那麼的高尚跟神聖,總之,這其中同樣是有着關於文人士子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所以借修繕孔廟,籠絡民心、提高自己的聲望,穩固地方吏治、政事,葉青決計是不會讓朱熹一個人得逞的,甚至,既然無法避免要北地官府出錢修繕,那麼必然要以他葉青爲首才行,需要把他葉青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把他當成是此次事件的發起人,而朱熹等人不過是趕來此地共襄盛舉罷了。
朱熹靜靜的看着葉青,從葉青來到這後院花園問他第一句話時,他就隱隱猜測到了葉青的目的,只是在他看來,這件事兒完全是因爲他朱熹,纔會有這麼多的文人士子相聚於此,他葉青何德何能,憑什麼就要分一杯羹?甚至還要拿走那最高的聲望,只給他們這些人留下一些湯喝呢?
“葉大人……。”朱熹語氣不再像剛纔那般平和,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後,沉聲道:“如今居於聖廟的文人士子多的是在當地頗有威望之人,家裡富裕、銀錢萬貫者也有許多,你可要想好了,若是老夫真的撇開你……。”
“北地是誰的地盤?”葉青端着茶杯,看着那上面漂浮的茶葉,淡淡道:“若是朱先生真的有這樣的想法兒,恐怕早就付諸於行動了,又何必在此等候着葉某人到來?更何況,別說是辛棄疾,就是臨安朝廷也沒用,沒有我葉青的點頭,任何人誰哪怕敢動孔廟一塊磚,我都能夠給他治個謀逆之罪,若是朱先生不信,大可以試試!”
“你……葉青,你這是逼人太甚!”朱熹被葉青類似於強盜的邏輯氣的直髮抖,而這恰好就是他們等人一直爲難,無法逾越過葉青自建的重要原因。
這幾年來,葉青不管是修繕河道還是救濟災民,或者是繼續收復失地,都使得金人的疆域不斷的收縮,宋廷的疆域不斷擴大,加上又往淮南路分流了不少災民,從而也使得這幾年的時間,葉青在北地的聲望也是漸高。
朱熹自然是知曉這一切,從臨安北上一路走來,他見識到了北地對於宋廷的感恩戴德,對葉青的敬若神明的種種作爲,甚至連好幾個小地方所建的廟宇中,裡面供奉着的赫然是跟葉青樣貌完全不搭的葉大將軍。
而他所帶的護衛,一路上戰戰兢兢,時時刻刻的防備着的土匪草寇一個都沒有出現,雖不富裕但頗爲太平的景象,也讓他終於明白,葉青北地梟雄的名號絕非是浪得虛名,能夠在朝廷的如此打壓之下,依然立足於北地,顯然正是因爲天災人禍,讓葉青佔了籠絡民心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