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的历史是由道士、和尚创立的,却也是道士、和尚打破的,就连皇子皇孙的辈分名字也无不体现着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原理。
朱棣的一生中能改变他命运的只有三个人,朱元璋、张三丰、姚广孝。一个是他的亲爹,一个是他的师傅,一个是他的谋士。
这谋士姚广孝堪称天下第一自告奋勇,一是看清了局势,另就是胸有韬略。而朱元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判断失误,只防着功臣会依仗功高震主,没有想到藩王会抢班夺权,他相信血浓于水,只相信亲情,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功臣们几乎都死了,只因为他们不姓朱,这就是农民的观念。他如果多读几本书就会知道:隋、唐、宋、元,哪个不是同室操戈的?为了金光闪闪的皇位,那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亲情又算个啥?
说句到家实话,燕王朱棣当初并没有想造反,只是建文帝朱允炆发现他这个叔叔很难对付,就在亲信的怂恿下,想再推演一遍主父偃的“推恩令”,纵使朱棣不想反,但朱允炆已经在策划如何推倒这个叔叔了,等到朱棣意识到朱允炆已经把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了,想活命也只有造侄子的反。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成文法中有这样的一条规定:如朝廷中出现了奸臣乱政之事,藩王可以带兵入京勤王。以清君侧,靖国难。
只是建文帝朱允炆错估了自己的实力,不知道汉武帝用主父偃的时候,他的实力是强过其他诸侯的,显然朱允炆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只是想到了汉景帝剿灭了七王之乱,而谁是他的“周亚夫”,他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失策啊。他的人大都是文人儒生,而朱棣的人却多是战将和谋士。战事一起,不是吟诗作画,而是刀枪剑戟,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的较量。
而姚广孝不但知识渊博还是个大阴谋家,他不稀罕荣华富贵,只是不甘心自己的一身本事无用武之地,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和尚。他想做一件大事,因为他看出朱棣会成功。
姚广孝见到朱棣是在洪武十五年,这年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广寻天下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国的封地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
当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其中的道衍和尚姚广孝一眼就看上了燕王朱棣。可以说这些道士啊和尚的都还真是会看,当年张三丰就是一眼看上了只有六岁的朱棣,而如今朱棣又被姚广孝看中了,他便自荐要跟随朱棣,这年姚广孝已经四十七岁。
而当时英俊潇洒的朱棣却不喜欢这个年纪一大把,又长得丑陋不堪,体态臃肿的道衍和尚,所以就装着没听见不表态。但姚广孝却悄悄地凑到朱棣面前,对他耳语道:
“贫僧为殿下奉送一顶白帽子如何?”
朱棣听到心里一惊,从小跟随张三丰学艺,颇有些禅心慧根的的朱棣顿时明白,此“白帽子”,非帽子,而是“王“字之上加一”白“字的”皇“字。
朱棣瞅了姚广孝一眼,沉默了片刻,随后向父皇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从此如虎添翼。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史上称为“靖难之役”,意思是为皇帝解除危难。姚广孝留守北平,虽然他没有直接随军出征,但整个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他策划的。是他建议朱棣轻车简从,绕开大中城市直取京师,只要拿下京师,就大功告成,毕竟朱家的江山,朱家人坐,与百姓无干。
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的“直取京师”的建议,以朱棣的兵力,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那可得猴年马月,而且结果难料。
所以朱棣认为“靖难之役”姚广孝有功,希望他还俗进宫做官,还送给他一处大宅,两个美女。但姚广孝如同张三丰一样何等的聪明,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于是他坚决不还俗,不娶妻,不要美女,也不住大宅。唯一与张三丰不同的是他还是不舍得完全避离红尘,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选择半隐退,仍同意入朝为官。
所以在永乐朝里人们就会看到一位六十多岁老态龙钟的僧人,上朝穿朝服,下朝再换上僧衣袈裟,住在寺庙里,那就是姚广孝。
姚广孝虽名义上是主管佛教事务的官员,其实他仍是朱棣的谋士心腹,凡大事朱棣都要与他商量,人称“黑衣宰相”。姚广孝主持修纂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和平建国年代,他充分展示了渊博的学识,他的诗词、书法、笔墨书画有相当的造诣,参与教导过皇太孙朱瞻基的成长。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监制了“永乐大钟”,为人们祈福。但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配合朱棣迁都北平设想的实施,他设计了北平城及皇宫的布局。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平,按照儒家的观点,把北平建成了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中央。
永乐十六年,即一四一八年,操劳成疾的姚广孝病逝于他居住的庆寿寺,终年八十四岁。一件袈裟打消了帝王对他的戒心,他是为数不多的朱棣的朋友,并且得以善终的。朱棣下令“辍朝”两日,并尊重姚广孝的意愿,仍以僧礼下葬。
北平城的建设进行了十五年,为了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平大量移民,二是疏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当北平的财物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了迁都的诏令。北平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北京。明初称为金陵,太祖朱元璋把北元驱逐,统一全国定都金陵后改名京师,现又改称为南京。迁都北京,南京则变成了陪都。除了留下郑和的下西洋船队,还保留了六部。
迁都的正式实施在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的正月,朱棣封赏了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名字叫蒯祥的被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他的功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