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故事
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
恻隐之心谁都有,
人性本与善为友。
心存泰山北斗,
何须蝇营狗苟。
豪情直上重霄九,
摧枯拉朽,
看我身手!
人性就像水
有一次,孟子和告子辩论。
告子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据说年轻的时候见过墨子。跟孟子见面那会儿,应该已经是老先生。至于是谁去见谁,则不清楚,总之是讨论了人性问题。
这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有意义是因为孔子不谈人性。
人性作为问题被提出来,是从这场辩论开始的。
后来,人性是善还是恶,就成为一个问题。
他们的辩论,也很好玩。
告子说:
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性无善无不善也。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生就是天生。
食就是吃饭。
色就是做爱。
因此告子的态度很明朗,观点也很鲜明:
人性是存在的,也是天生的。
它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自然属性。
作为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
这种观点叫什么呢?
就叫:
人性无善恶论
对此,孟子不能同意。
于是,辩论在他们之间展开。
告子说:天生的就叫做本性。
孟子反问:好比白就叫白,是吗?
告子说:正是。
孟子又问:因此,白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是吗?
告子又说:正是。
孟子再反问:既然如此,那么请问,难道狗性就是牛性,牛性就是人性吗?
告子怎么回答?
没有记录。
其实,他们不妨继续辩论。
比如,告子可以这样反驳:牛吃草,狗吃肉,人吃熟食,怎么会一样?
当然孟子也能反问:狗也吃熟食,不一样吗?
不信给它热狗,看它吃不吃?
但,孟子的意思却很清楚。
首先,不要抽象地谈什么性质。抽象地谈,白色的羽毛、雪花和玉石没有区别,都是白的。跟白马、白羊和白狗也没区别,也都是白的。
那么请问,这样的性质有意义吗?
其次,也不要谈什么人的天性。论天性,人与动物没区别。比如吃东西和生孩子,动物也会也想,做得还不差。如果把诸如此类也看作人性,岂非“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
那该怎样?
要么别谈人性,要谈就谈社会性。
请问,人的社会性,有善恶吗?
孟子认为有,告子认为没有。
告子说,天生的人性就像水一样,东边开了口子就往东流,西边开口就往西流,哪有什么善恶?
听起来,这很有道理。
于是孟子接过了话头。
孟子说,没错啊没错!要说水的流动,确实无所谓向东还是向西。但,难道也不分上下?
要分的吧!
水尚且要分上下,人就不分善恶?
也要分吧!
那么请问,怎么分?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想想也是。水,有往高处流的吗?
没有。
那么,人也应该没有不向善的。
哈,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现在,诸位还有问题吗?
有。先请问:照此说来,人性本善吗?
不,准确的说法是:
向善
正如水,不是原本就在下面,而是趋向低处;人也不是本来就善,是趋向善良。
所以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这就叫:
人性向善论
向善才是孟子的观点,本善不是。
那么,所有人都向善吗?
是。这就叫: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作恶?
环境和条件使然。同样好比水,如果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能说这是水的本性吗?
当然不能。
人也如此,向善也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就善。你创造和提供善的环境和条件,他就善,反之则可能恶。性善,只是趋向于善。
为什么会趋向于善?
因为人性当中,原本就存在善的可能。
那么,有哪些呢?
这就还要讲故事。
本节故事见《孟子·告子上》
嫂子掉进水里了
有个齐国人问: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
孟子说:是的。
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说,除非母子、夫妻,男女之间哪怕传递东西,也不能手碰到手。
因此那人又问:嫂子掉进水里,伸不伸手?
孟子说:这时还不拉一把,禽兽不如。
那人说:天下掉进水里了,先生怎么不拉?
孟子说:这是什么话!天下又不是嫂子。拯救天下只能依靠道,阁下莫非要我用手吗?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实际上,所谓“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原本是一个伪问题,那个齐国人也知道孟子会作肯定的回答,这样他才能提问: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只不过,他被孟子怼回去了。
但也可见,人人都认为人道主义救援毋庸置疑。
为什么呢?
因为人人都有同情心。
同情心在孟子这里,又叫:
恻隐之心
恻和隐的意思都是伤痛,所以恻隐之心也就是伤痛之心,但不是说自己。自己受了伤肯定会痛,难得的是别人受伤自己也痛,这就是恻隐之心。
别人受伤,为什么自己会痛呢?
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也由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所以叫同情心。
同情心非常重要。有同情心,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只要心存恻隐,伤害虐待别人的时候自己就会疼,会下不了手,叫于心不忍。
所以,也叫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是发自内心的善,也是天性中良善和道德的底线,叫做天良。孟子之所以认为齐宣王可教,就因为他不但心存恻隐,还能体现在动物身上。
这是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善的可能。
其余三种是:
羞恶之心:对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憎恶。
恭敬之心:自己谦卑,尊敬他人。
是非之心:希望弄清是非曲直。
孟子认为,这些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
他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
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比方说,仁义礼智。
恻隐之心就是仁。
羞恶之心就是义。
恭敬之心就是礼。
是非之心就是智。
孟子还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强加的,而是每个人固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怎么注意而已。因此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成为圣贤。
相反,如果舍弃向善的可能性,则成为恶人。
这就叫: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至此,孟子已经全部回答了告子的问题,还把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顺便提出来了。
现在,还有问题吗?
有。
孟子说的这些,真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吗?
就连狗狗,也不是见了谁都摇尾巴。
那就来讨论讨论。
本节故事见《孟子·离娄上》
本节引文见《孟子·告子上》
熊掌与鱼
孟子的观点,后来很受争议。
同为儒家但比孟子要晚的荀子,就看出老前辈其实有大问题。仁义礼智,怎么可能“我固有之”呢?如果那都是天生的,还要道德教育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