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的故事
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门前一棵菩提树,
心中一座明镜台。
诸天天女散花来。
落地菩提本无树,
虚空明镜不是台。
那个和尚乱出牌。
哪来的花
佛祖拿起了花。
没人知道那是一朵什么花,也不知道那花当时是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根据传闻或记载,就连南朝梁武帝时云光法师的讲经,都让诸神感动,散花如雨,何况佛祖亲自登坛说法,岂能不梵天妙香满虚空?
这倒是有诗为证。
不过,佛家不叫诗,叫偈。
偈读如记,原本是佛经中颂歌的唱词,后来则成为佛门弟子或带发修行的居士们,表达理念或者发表感言的文体,它在我们这本书中会不断出现。
诸天散花的偈是: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想来那时真是蔚为壮观。虚空之中布满鲜花,有的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有的像骤然而至的急雨,或者匆匆落下,或者扑面而来,或者飘浮不定。那些花儿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应该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吧?
留下的成语,就叫:
天花乱坠
本义是:佛法激动人心。
乱,也不是混乱或者凌乱,而是随意。
佛祖拿起来的,是其中的一朵吧?
也许。
但,拿起来是要给大家看。
这个动作,就叫:
拈花示众
可惜,在场的众多弟子信徒,没有谁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人破颜微笑。
他叫摩诃迦叶。
诃读如喝,迦读如加,叶读如社。
摩诃的意思是大,迦叶的意思是光明,合起来就是大光明。据说,这位绅士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弟子中最没有执著之念,最不认死理的。
所以,只有他笑了。
于是佛祖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段话专用名词太多,比较难懂,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就行:佛祖宣布,他刚才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了摩诃迦叶。就连那特殊途径,也传过去了。
怎么传的?
我拈花示众,他微微一笑。
不说话啊?
当然。
那怎么传呢?
以心传心
所以也叫:
心传
传没传到,又怎么证明呢?
以心印心
印就是印证,也叫印可,也就是承认和许可,就像在文件上签字盖章。古人把图章叫做印,也叫印信或者印章。用印信来证明,就叫印证。
印证跟验证是不同的。
验证必须检验,印证却有印就行。
会心一笑,微微点头,都是印证。
只不过,这印信是心。
所以又叫:
心印
由此留下了一个成语:
心心相印
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这就是微妙法门,现在交给了摩诃迦叶,新的门派、流派或宗派于是诞生。
这就是禅宗,它的宗旨就是: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故事也开始了。
本节故事及引文见《心地观经·序品》,《五灯会元》卷一
唐僧取经
禅宗有个代代相传的组织系统。
第一代祖师爷,当然是摩诃迦叶。
二祖叫阿难陀,简称阿难,意思是欢喜,同样名列十大佛弟子,只不过比摩诃迦叶年轻。
这两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
没错,带着唐僧进藏经楼取经的就是他俩。
当然,是在《西游记》里。
只不过阿难被改名叫阿傩(读如挪)。
据说,他俩带着唐僧看完目录就索要红包:圣僧从东土大唐远道而来,总该意思意思,有点见面礼土特产什么的吧?快拿,快拿,好传经给你。
唐僧吃了一惊:啊?弟子不曾备得。
迦叶和阿傩说:怎么?要我们白给呀?
唐僧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
孙悟空跳起来嚷嚷说:师父,不跟他们啰嗦!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给老孙。
阿傩说:喊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也敢撒野?
这才把经书给了唐僧师徒。
不过,全是白纸,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官司打到如来那里,如来却说佛家提供的原本就是有偿服务。他说,经不可轻传,也不可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所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你们只认得有字的,那就传这种吧!
回到藏经楼,迦叶和阿傩仍然坚持要好处费。唐僧无奈,只好让猪八戒将唐太宗送的紫金钵盂交出,才换了有字的经书,总算完成取经的任务。
这当然是小说,靠不住的。
但是有意思。
意思在如来的那句话:
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这里面确实有问题。
既然白本乃无字真经,为什么还要传有字的?
对此,冷眼旁观的燃灯古佛倒有解释:东土的僧侣和信徒愚迷,没法传给他们无字真经。
有眼无珠不识货啊?
没错。
照这么说,无字的更好?
应该是的。
那么请问,为什么白本白送,有字的要钱?
答不上来了吧?
让迦叶和阿傩送经书也很奇怪,因为他俩被说成是禅宗的祖师爷。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他们拿出的经书当然一片空白。所以孙悟空一状告到如来那里,如来才会笑着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那么,如来派错人了吗?
也不。
其实禅宗自己也说,佛祖圆寂后,把众人召集起来编撰佛经的,就是摩诃迦叶。应迦叶邀请,最先在集会上诵出“如是我闻”并得到认可的,则是阿难陀。换句话说,迦叶和阿傩是佛经编辑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唐僧要取有字真经,不找他们两个要,找谁?
问题在于,这怎么是不立文字?
事实上,拈花示众那个好听的故事,根本就是编出来的。禅宗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甚至中国哲学,与释迦牟尼和印度佛教其实无关。佛教中当然有禅,它的梵文叫Dhyana,音译禅那,本义是静虑,也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所以也叫禅定或坐禅。
何况,定(Samadhi)的意思是专注,与禅合为一体才叫禅定。这样一种修持的方法跟鲜花和微笑八竿子打不着,更没有什么“教外别传”的意思。
这可真是哪来的花呀!
但,故事却还得编下去。
接下来,便轮到菩提达摩出场。
本节故事见《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五灯会元》卷一
跟他讲不清
菩提达摩又译菩提达磨。
他是在广州登陆的。
据说,此公是摩诃迦叶的二十八代传人。正是他把禅宗带入中国,所以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这当然未必靠谱。
甚至可以说,这身份根本就是编出来的。
编也不奇怪,因为菩提达摩是印度人,也有人说是波斯人。外来的和尚总是会念经。再说了,没有一个从外国来的得道高僧,禅宗又怎么跟佛教对接?
菩提达摩,非有不可。
所以,与其纠结较真,不如干脆相信这位外来和尚确有其人,相信他到达中国的时间是南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的九月二十一日。而且在登陆一年后的十月一日,被当局客客气气请到了今天的南京。
南京当时叫金陵,是南梁的首都。
国家元首,是梁武帝。
梁武帝是当时最大的佛教赞助商。就在菩提达摩到达中国的半年后,他第一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宣布要舍去凡身,供奉佛祖,不当皇帝,改做和尚。
朝廷只好花了一个亿把他赎回来。
这其实是胡闹。
国不可一日无君。舍身可以,先让皇位啊!
何况这笔钱并不是他的私房,而是民脂民膏。捐款也并非为了弘扬佛法,而是求福报。这家伙认为,学佛就像做生意,投入越多,产出越大。所以,他后来还要多次舍身,用公款给自己在佛国买股票和期货。
显然,作为皇帝,他是混蛋。
作为信徒,他是菜鸟。
梁武帝自己,却认为功德无量。
因此,听说菩提达摩来了,这个二货很兴奋。因为那位高僧是外来和尚,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见多识广手眼通天,应该能够为他投资的回报做个估值。
他哪里想得到,菩提达摩是来说禅的。
禅宗连文字都不要,又怎么会帮他算账?
两个人的对话,也就无异于鸡同鸭讲。
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建寺庙,抄经书,度僧人无数,呵呵呵呵,不好意思,请问有何功德?
菩提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菩提达摩说:因为都是影子。
武帝问:那你说,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说:这个世上求不来。
梁武帝又问:那么,神圣真理的第一条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空寂孤独,没有神圣。
武帝说:回答朕问题的又是谁?
达摩说:我不认识。
梁武帝更加听不懂,完全傻掉了。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并不难懂。
只不过,还得再讲故事。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
真真假假
某天,佛祖拿出一颗摩尼珠。
摩尼珠又叫如意宝珠,底部是莲花座,四周是燃烧的火焰,中间的宝物五彩缤纷。
佛祖问:此珠什么颜色?
众人七嘴八舌,说青,说黄,说红,说白。
佛祖将珠收起,摊开手掌又问:什么颜色?
众人说:没有珠子,哪有颜色?
佛祖叹息说:给你们看世珠,你们五光十色。给你们看真珠,你们却不见颜色。
众人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啊?
当然是打比方。
世珠,就是肉眼能见的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