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朱希真三招不起。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沙寒碧。”(颇有“露珠湿沙碧,暮幽晓寂寂。”之意。)初读朱希真的词,或有把他当成女人的,我想很多人会如此。毕竟同时代有个著名词女朱淑真(比如《生查子》“年年玉镜台,梅蕊宫装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到底是朱希真写的,还是朱淑真写的,就扯不清了。另吐槽一句,《生查子》只怕是我以为最好写的词牌之一了,凑两首五绝就齐活了。)
但其实朱希真大名是朱敦儒,这就相当有圣贤气质了,加上当时道学圣贤也多,有时也会一瞬间的恍惚,仿佛他也是道学名家。可称“小字感性,大名理性;小字温柔撩骚,大名坚忍圣道。”(不过大多数人可能受金庸倚天的影响,许是看到“敦儒”二字就笑场了。好好一个名字,糟蹋如斯。另金书里还有朱武后人“朱九真”,金庸黑起来真是无不其极啊,心疼朱希真。)
朱希真可称大家。志行高洁、词文双绝,被称为“词俊”,有朝野之望。无意于功名。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皇帝多次招他做官,都被他推辞不就。一直生活在山水、醇酒、诗歌与美人之间。宋高宗登基,也想充门面学明君们广纳贤才,下诏征集民间才德之士。有人向高宗推荐朱敦儒,说他文武全才,高宗便下诏召他,朱敦儒再次推辞不去。到了高宗绍兴二年(1132),又有人推荐朱敦儒,这次高宗直接下诏,让他去做右迪功郎。有朋友劝他,皇帝目前招揽人才,是想要中兴大宋,许多名士都已经接受了圣旨。你一肚子的才华,难道真的要在山水之间终老?听了这话,朱敦儒这才进京去面见高宗。高宗立刻赐他进士出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不久后就兼任了兵部郎官,又升为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事实上宋皇还算好,朱重八(朱元璋)可是谁不应召就杀谁的。“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同样是姓朱,差别咋这么大捏。)
未及以言论遭罢官。后又做过鸿胪少卿,据说是受了秦桧的抬举。朱敦儒言论向来与李光等一致,与秦桧等当然不是同气相求,秦桧用朱敦儒,再不济也不过是董卓用蔡邕,以名士为遮羞布耳,岂可以奸党视之。
与朱考亭(朱熹)差不多为同时,朱熹对朱敦儒也颇为推崇,“近岁朱鸿胪(敦儒)、喻工部(樗)者出,乃能超然远览,追迹元常于千载之上,斯已奇矣。”余幼时,常分不清朱考亭、朱鸿胪,作品混淆,就文名而论,朱敦儒也完全但得起朱子的称呼。(中国历史上朱子过多,也是造成混乱的原因。明有朱柏庐、朱舜水,皆可称朱子。)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若是国家清平无事,未尝不可一世花酒,了却身段以赴国难,是为敦儒三召不起。
其二,李之仪一词永叹。
在唱片界,有所谓“一片歌手”的说法,即只发过一张唱片,或者终其一生只有一首歌出名。(或者说歌比人有名,歌红人不红。就不举例了吧,不是什么好名声。)在大宋词坛也有这种现象。当然,将“一阙词人”的名头加著李之仪,肯定是不公平的,作为宋朝著名词人,他的作品还是汗牛充栋的。但从流传角度讲,他的一词名篇,与其他作品的存在感,未免相差太远了吧。“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李之仪说是幕从苏轼,文名被百世文豪所盖也是可以想见的,但其人其作品与其他苏门人物作比,其缺乏竞争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李之仪本人名气也不算太大,《宋人轶事汇编》都没有收入。)
但是我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神来之词,应该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咏叹。用词甚为平淡,毫无花哨,却情真意切,明白如话,却叠句回环,颇见巧思。以《卜算子》之词牌,而得《长相思》之意,算是难得。毛晋盛赞“古乐府俊语”。据说此词是李之仪赠名妓杨姝的,当真是执手江畔,垂泪相看,才子佳人,相应成画。与东坡老的“寂寞沙洲冷”同为《卜算子》的翘楚了。而苏门实力之强,由这首词也可更上一个层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