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大宋逸史 > 三。膜拜东坡续补

三。膜拜东坡续补(1 / 1)

其一,东坡及他的逗逼圈子的奇闻韵事续。

我有时常常感叹,关于东坡的老梗真是取之不尽的。随便翻到张岱的《夜航船》,里面谈到了一个东坡圈子的典故,义娶盲女,居然还是个成语。就查了一下。

按宋史,苏轼守密州,刘庭式为通判。初,庭式未第时,议娶乡人之女,既约,未纳币。庭式乃及第,女以病丧明,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可负吾初心哉?

苏轼问之曰:“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今君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庭式曰:“吾知丧吾妻而已。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弛,吾哀亦忘,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耶?”苏轼深感其言。

东坡似乎很关心同侪的闺房之趣啊,人刘庭式闺房之内如何,岂容与外人道载。其他如张子野之梨花、陈季常之河东,简直恶趣味嘛。简直与曹丞相有一拼,也是,三曹对三苏嘛,大家上阵父子兵,文才堪敌挡。

东坡虽然被他的对立面们钉死在旧党的纪念碑上,被称为死不改悔的走旧派,但是他与旧党的几个大佬,关系却是颇耐人寻味的。比如旧党权势大佬司马光、理论大佬程颐,与东坡一生交往,之间却一言难尽呐。

司马光本是与东坡同进同退的政治盟友,也是识拔东坡的前辈大臣。早在熙宁二年(1069),司马光就推荐“文学富赡,晓达时务,劲直敢言”的东坡为谏官。两年后,司马光又上书神宗,自承“敢言不如苏轼”。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七月初二,众大臣在朝中商议役法。宰相司马光主张废除王安石变法时确立的“免役法”,恢复从前的“差役法”。时任中书舍人的苏东坡认为免役法利弊参半,而且已经实施多年,只要革除其弊端即可,不一定要彻底废弃。司马光执意不听。东坡觉得司马光过于固执,散朝后气呼呼地回到家中,连声呼曰:“司马牛!司马牛!”司马牛本是孔子弟子之名,典出论语,基本意思是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东坡还指责司马光脾气倔强,有如犟牛。语见明代谢肇淛撰《五杂俎》。

另外“司马牛”这典故,在历史上绝非好话。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人称司马牛。据说其母淫荡,私通将领牛金,遂有牛继马后之说。这将领牛金也牛逼,我记得三国中是金牌龙套,随我在无双中大杀四方。后为司马懿得天命“牛继马后”之谶,深忌之,遂见杀。没想到此牛金非彼牛金。蔡东藩:“中冓遗闻不可详,但留一脉保残疆。若非当日牛金力,怀愍沈沦晋已亡。”苏东坡一句话,即哀叹了自己举世皆醉吾独醒的境遇,又痛骂了司马光的牛脾气,还讽刺了旧党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所作所为,可谓是言简意宏、相当内涵了。(当然,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

《五杂俎》还记载,“东坡与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论事,偶不合。坡曰:‘相公此论,故为鳖厮踢。’温公不谕其戏,曰:‘鳖安能厮踢?’曰:‘是之谓鳖厮踢。’” 鳖怎么厮踢?你这样的事,就叫鳖厮踢!

所谓“鳖厮踢” ,其实是苏轼即兴发明的一个新词儿。鳖,俗名甲鱼、脚鱼、团鱼。“厮踢”,就是厮打踢蹬。了解鳖的习性的人都知道,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时都会一个劲儿地往泥里钻,同时不顾一切地用后腿胡乱厮踢,显得很可笑。于是,苏轼就用“鳖厮踢”来讽谑司马光保守固执。(东坡用典用俗,皆浑然天成、妥帖之至。)

苏轼的这个比喻确实很生动贴切,很快就传开了。人们背地里都用“鳖厮踢”来笑话司马光,包括他自家亲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可见他为人处世的个性,就是家庭生活中也很固执的。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可是司马光却坚持不纳妾、不储妓。他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暗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服侍他。司马光见了竟很生气手忙脚乱地拒绝,弄得老大没趣。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这一点上两党巨头司马光王安石倒是惺惺相惜,不解风情。)语出张舜民《画墁录》。

至于东坡与程颐之间,更是牵涉到蜀党与洛党的经学争斗。(程颐,即大名鼎鼎的二程之一,伊川先生,中华程朱理学创始人。)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宰相司马光故,朝廷赐以“明堂大享”的殊荣,群臣在祝贺后,由内相苏轼率领准备再去祭奠司马光。程颐言:“子于是曰,哭则不歌。岂可贺赦才了,即往吊丧?”坐客有难之曰:“孔子言哭则不歌,却不言歌则不哭。”。苏轼遂戏程曰:“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众皆大笑。子瞻曰;“明堂乃吉礼,不可谓歌则不哭也。”颐又谕司马诸孤不得受吊。子瞻戏曰:“颐可谓燠鄙俚叔孙通。”闻者笑之。语见《皇宋治迹统类》《孙公谈圃》《河南程氏外书》等。(比较著名的传世说法是“鏖糟陂里叔孙通也。”所谓枉死市、燠鄙俚、皆流传中的讹变。)

考较,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鏖糟”云:“俗语以不洁为鏖糟。按,《霍去病传》‘鏖皋兰下’注:‘世俗谓尽死杀人为鏖糟。’然义虽不同,却有所出。”这条《霍去病传》“鏖皋兰下”注,是晋灼所作,并得到颜师古的赞同与补充:“鏖谓苦击多杀也。皋兰,山名。”据此,则“鏖糟”已有“不洁”、“尽死杀人”二义。

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五《二萧》云:“苏东坡与程伊川议事不合,讥之曰:‘颐可谓鏖糟鄙会晤叔孙通矣。’按,鏖糟,执拗而使人心不适也。吴中谓执拗生气曰鏖糟。”则又增加“执拗、固执”一义,且把“鏖糟陂里”更换为“鏖糟鄙俚”,可能觉得“陂里”两字不易通解之故。而在方言里,尤其是闽越口音中,“鏖糟”就是指一个人不讲道理的意思。程颐学通古今,以此深以为恨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当时早已存在,宋汴京城外有一沼泽地、贫民窟名叫“鏖糟陂”。宋庄绰《鸡肋编》卷中“地名之讹”条记载,在“许昌至京师道中”,“又有大泽,弥望草莽,名好草陂。而夏秋积水,沮洳泥淖,遂易为鏖糟陂。”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也说:“都城西南十五里,有地名鏖糟陂,土人恶之,自易为好草陂。至今四乡之人犹袭旧号,问彼方之民,佥曰好草陂也。”这两则宋人笔记,都指明“鏖糟陂”乃一地名(许昌正在开封西南),只不过一说是原名,一说是改称后之名,但均取其同音相谐,这在地名演化中乃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鏖糟陂里叔孙通”,意谓从脏乱市井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山寨圣贤,草包装逼,富含幽默的地区色彩。可怜程颐高高在上,与底层脱节,根本无法反应鏖糟陂的含义,将“鏖糟”理解成苏东坡对他的人身攻击,于是一代大儒,一生东坡黑。可见程颐不是东坡圈子里的人,理解偏差,根本无法交流,对东坡亦庄亦谐的风格接受不能。梗也是要人接得住的。

所以苏轼一生中,不但饱受新党的打击,也承受着旧党的恶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喜欢大宋逸史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大宋逸史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