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飞人机械公司成立,原来经营袜机、袜针、丝光纱线等商品。1940年月产缝纫机40台,1947年8月6日新“飞人牌”缝纫机商标批准注册,从此风靡全国。
但是,在1949年以前,夏国的服装机械全部停留在缝纫机的维修、仿制和小批量生产的萌芽阶段。包括协昌缝纫机公司、惠工铁工厂,新记缝纫机厂等,这些工厂大都只制造铸铁零件,其他零配件多为岛国或霉国进口进行组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49年月12月,夏国缝纫机工业从业人员仅500人,年产家用缝纫机仅4000架次。
瑞蚨祥、谦祥益等闻名于世的百年布店,在大浪淘沙之后成就百年基业,凭得不光是老板的胆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管理的策略。塑造品牌意识、严谨管理这些在如今都是各大企业发展重中之重的金点子在当时就已经被这些百年老店所运用。
从这些老店的发展历史来看,品牌管理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唯一出路。它们也为日后夏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做了优秀的榜样。
然后是1950年到1978年,在这个阶段,夏国纺织服装业艰难发展。
1950到1978年,从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上讲,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代。新生的夏国人民共和国,历经各种运动,国家发展跌宕起伏。
同时在这年代,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物资匮乏,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尽快解决夏国广大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
为此,夏国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然纺织原材料,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纺织发展战略方针。
到20世纪70年代末,夏国纺织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阶段的纺织产业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型。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很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其他必要物资。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就纺织业来说,其发展可谓几起几落,总体上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为能够穿上一件新衣服而煞费心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因此,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由于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国内的服装业发展也颇为艰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诸多的政治烙印。
50年代,旗袍、西装不再是社交场合的必需,中山装、列宁服成为了新宠。
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夏国访问,提出夏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夏国的欣欣向荣。一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